前陣子在某媒體平臺,看到家住青島的小夥兒王某,向媒體求助,說大姐在南方做生意、二姐出國紐西蘭,都發達了,卻不管有抑鬱症的他和生病的老父親。
開始時看得觀眾義憤填膺,後來劇情反轉,才知兩個姐姐一直在幫他,反倒是他自己不爭氣,幹啥啥不行,找事第一名。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採訪中間他不停強調,他是家中唯一的兒子,姐姐們怎麼可以不幫他?
言下之意:做為女孩,不就應該為孃家及孃家兄弟著想嗎?
孃家的男丁沒過好,你們做為女孩憑什麼過好?你們過的好就是種罪過!
在他的心裡,彷彿女孩生存的意義就是:當牛做馬,為兄弟做貢獻,否則就不配為人!
其實持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包括很多父母都這麼想,因此也從小就教育女孩要愛護、扶持哥哥弟弟,不然孃家過的差了,女孩就是嫁到婆家,也會被看不起。
萬一在婆家受了欺負,孃家連個撐腰的人都沒有,到那時候只能任人宰割……
很多女孩子自小在這種氛圍下成長,長大後就成了傳說中的“扶弟魔”。
在我小的時候,我們老家那邊,誰家男孩個人情況比較差,說不上媳婦,就會用家裡的姐妹去換個媳婦回來,在我們那裡叫做“換親”。
所以,經常在小孩子口中出現:你爸爸是我舅舅,我爸爸是你姑父的情況。
這種情況若是過的不錯還好,若是過的不好,對女孩真是一種摧殘。
活生生淪為了兄弟的輔助品!
還有種更普遍的情況是:用嫁女孩的彩禮給兒子娶媳婦。
這種情況,直到現在依然不在少數。
有些女孩膽子比較大,向父母提出質疑。換來的往往就是父親的呵斥,母親的哭泣:
你這個沒心肝的,你兄弟娶不上媳婦,你是想讓我們家絕後還是怎麼著?
你兄弟都這麼大了,還沒說下媳婦,街坊鄰居都看不起,戳我和你爸脊樑骨,說我倆沒本事,連媳婦都給兒子娶不來,我們倆在人前頭都抬不起來,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一番話下來,家族榮辱、煙火延續的重擔都壓在了女孩身上。
試問?哪個女孩頂得住,再多委屈和淚水也得自行嚥下!
現在的普遍現象是:
女孩的彩禮留在孃家,女孩出嫁後和男孩一樣孝敬父母,父母生病和男孩一樣出錢,但家中的財產卻沒有女孩的份!
很多人的觀點是:哪有出嫁的姑娘回孃家爭家產的?
那種嗤之以鼻和不屑,讓人覺得,女孩敢爭繼承權,那就是吃裡扒外、良心大大的壞了!
這個社會很多時候都是:
讓女孩承擔責任的時候,一定會把男女平等拎出來。
該女孩主張權利的時候,一定會把各種男女不平等的習俗搬出來。
所以這個社會就是個雙標又男尊的社會,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