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是什麼?智力?技能?人脈?

都不是。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其實是認知能力的差異。

要想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提高自我認知能力非常重要。

01 常懷“空杯心態”,不斷充實自己

在《心智突圍》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一個人的認知有四種狀態:

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②、知道自己不知道;

④、不知道自己知道。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處於第一種認知狀態中。無論提出什麼觀點,他們潛意識裡會先作出否定。

古語說得好:高山不語,靜水流深。高山雄壯巍峨,無需多說,人們都對其報以敬畏和仰慕之情。寬闊的大海上風平浪靜,但是海底深處卻是波濤洶湧。

高山和流水尚且如此謙卑低調,而況於人乎?

因此,我們始終要保持一種“空杯心態”。

只有時常放空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變得謙遜,我們才不會自滿於過去所取得的成就。

正如本書的作者所言,只有承認自己的無知,我們才變得謙恭,內心的包容空間才更大,才能不斷去汲取新的知識。

02 好的認知能力,才能鑄就更好的未來

有了謙卑的姿態,我們才能更好地認清自己、理性地認清身邊的人、事、物。

人生在世,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一樣,之所以結果會千差萬別,是由於彼此的認知差異所導致的。

有兩姐妹,她們都是八零後。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女孩子不太受父母的重視。

儘管如此,富有主見的大姐選擇繼續讀書,儘管不斷地受到世俗的奚落與謾罵,但仍期盼著讀書改變命運。

而小妹則恰好相反,在身邊人的勸說下,意志不夠堅定的她選擇輟學回家務農,等年齡到了便外出打工。

三年後,大姐發奮苦讀,一舉奪魁,考上雙一流高校,前途一片光明;小妹因厭棄流水線枯燥乏味的打工日子,早早嫁人生子,在艱難的日子裡苦苦掙扎著。

姐妹倆不同的選擇,導致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這些源自她們的認知差異。一個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一個卻妥協於現狀。

一個人認知的高度,決定著他未來選擇的質量。由此可見,最佳化自我的認知是多麼重要。

03 跳出“舒適區”,在挑戰中重塑自我認知

既然最佳化認知能力如此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呢?

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曾提出了一個行為改變理論,即把個人行為改變等級分為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這三個區間。

簡單來說,舒適區就是沒有壓力、沒有挑戰、沒有任何負擔的一種狀態。所要做的事情始終處於能力範圍之內,自己不需要過多努力便可以達成所願。

在恐慌區的人,要面臨各種挑戰,心裡總是感到困惑、焦慮,卻不知道如何擺脫困境。

而學習區則介於兩者之間。跳出舒適區,透過不斷地學習、思考、行動來提高自己,逐步地解決困擾自己的問題,從而一步步消除心中的恐慌感。

我們要想取得人生的突破、獲取成功,就必須跳出舒適區,不斷地去挑戰自己的各種可能,這就需要不斷地更新現有知識儲備。

常言道:藝高人膽大。只有我們敢於嘗試,樂於行動,我們才會有所得,才能掌握新的技能,去應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

對於自媒體人而言,何嘗不是如此呢。各個細分領域早已大咖雲集,作為創作小白,要想分一杯羹,實在是難於上青天。

儘管前路艱難,我們也要勇往直前,每天堅持讀書學習,不斷給自己充電,內化所學到的資訊,為己所用。

慢慢地,相信我們也能夠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創作風格,在新媒體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04 結語

網路上曾經流行這麼一句話:不要在該奮鬥的年齡選擇安逸

每一個人都要學會進行階段性的覆盤、清零,保持一顆空杯的心態,不斷最佳化自我的認知能力,從行動上不斷突破自己,才能有所得,才不枉人生走一遭。

人生不易,願你我都能收穫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END-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人越老,越沒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