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概念標準化

首先,先宣告一點,標準與標準答案是兩個概念。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標尺,每個事物可以透過標尺來確定自己的答案。而標準答案是隻能有一個唯一的答案。

例: 5+5等於多少?

以下是依據不同標準來確定相應的答案:

如果是十進位制,則結果是“10”

如果是十六進位制,則結果是“A”

如果是八進位制,則結果是“12”

如果是計算機的字元運算,則結果是“55”

以上的答案相對於相應的標準來說都是對的,而如果規定了標準答案是“10”,那麼除了唯一正確的答案“10”以外,其它的都是錯的。

如果沒有“標準”,就會有一堆似是而非的答案。而一但濫用“標準答案”,則容易限制人們的想象力。

張三:你最近怎麼這麼經常遲到?

李四:我怎麼經常遲到了,王五比我還更經常遲到好嗎!

王五:遲到怎麼了,大不了罰款唄。

對於張三來說,至少有四種可能:

1、張三是在說件事,想聽聽李四的說法,瞭解下原因。

2、張三很關心李四,想知道他最近是否出了什麼狀況。

3、張三在怪李四,張三報怨李四最近經常遲到,給公司造成不好的影響,並影響到了工作效率。

4、張三在訓李四,要求李四要給個說法。

如果張三是以上四種情況的一種,而李四認為的卻是以上四種情況的另一種。也就是說,對話雙方對語言的看法並沒有一個明確標準,這樣造成誤會或引發不滿就在所難免了。

就算張三是第二種情況,而李四認為是第四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張三是李四領導,也算是對李四的警告,雖然是誤會,但也還好。如果只是平級關係,則就容易引發李四的不滿。

這裡還有幾個概念的標準不一定統一,比如,“最近”是指最近一週呢,還是最近一個月,還是最近三個月。

再比如,“經常”是指一週遲到幾次,算“經常”,還是一個月遲到幾次算“經常”,還是一年遲到幾次算“經常”。

還有,李四答非所問,張三並沒有說王五不經常遲到,本來一事歸一事,李四卻把事情轉移到了王五身上。這說明對話的目標物件的標準沒有統一。

王五的回答更是奇怪了,有抬槓的味道了,這時已經不是在談遲到的事了,而是對規矩的不尊重。這是對談“事”的標準沒統一。

從以上對話可以看出,只要沒有了標準,對話就會陷入似是而非的境地。一但對話陷入了似是而非的境地,就容易會自覺或不自覺的發生抬槓現象。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標準是什麼

根據百度百科查到的資料:

標準,是對重複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結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形式釋出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

①衡量人或事物的依據或準則

②本身合於準則,可供同類事物比較核對的事物

由以上可知,“標準”這個概念,並沒有一個唯一的標準答案,因此以下我所說的“標準”,也只是選擇其中的第①種,即“衡量人或事物的依據或準則”作為一種工具使用。同時本 人所說的“標準”也僅代表本人的觀點。

>>>>>>標準,是把話題限制在某個區域內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然泛泛而談容易導致又麼似是而非,要麼上綱上線。

比如,張三問1+1是多少?

李四回答:當然是“2”,這不明白著嗎?

王五回答:可以是“3”,一個男人加一個女人,就會生個孩子,所以就成了3個人。

趙六回答:一個星期加一個星期等於14天,那1+1就等於14

孫七回答道:還是“1”,一滴水加一滴水,還是一滴水

以王五的回答來看,一個男人加一個女人,生兩個孩子結果就是“4”,以此類推,結果可以是“5”、“6”、“7”

……。

這是個很典型的似是而非的命題,所問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在沒有前提的情況下,預設的前提是以數學為標準,還是以非數學為標準呢?在不同的語境預設的標準也是不同的。

關鍵是問這個問題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是想激發大家想象的無限可能性,那應該是所有的答案都是正確的,越多越好。還必須要說明下,這裡的“+”不限於數學中加法的意思。

如果是想用回答者的答案,來推測某人的性格、聰明程度等等,則實在沒有意義。

此問題本身就不完整,不完整的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此類問題根本就不值得回答。如果有人喜歡此類問題,那必將在生活中陷入誤解的海洋。

可是現實生活中,如果都要把問題說的完整,那豈不是要囉嗦一大堆嗎?當然有解決的方法,其關鍵是要有“標準”意識,然後要有“預設標準”的意識。

如何設定預設標準需要達成共識,比如,還是1+1是多少的問題。

如果是在數學題中,那預設遵守加法運演算法則

如果是在數學領域,並加上雙引號“”,那預設是某種數學猜想

如果是不僅限於數學領域,那就預設怎麼解讀都可以。

宗上所述,透過對預設標準的設定,在生活中就可以減少諸多分歧,減少引發不必要的誤解。

12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