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大學渣,究竟有多卑微?“每次有人問起自己的學歷,只會說自己是在北京上的大學,生怕給北大丟臉。”在網上的一個採訪影片裡,一個北大學渣就是這樣自嘲地回答道。
北大本身獨有的光環,讓北大學子榮耀加身的同時,也被給予了無形的“優秀”壓力。讀書時成績倒數,畢業後被人質疑能力,深深的挫敗感讓北大學渣們不敢大大方方地說起自己的學歷,既怕自己無意識傷害到別人,又怕傷害到自己。
都說越是成功的人就越是努力,的確如此,因為優秀是會上癮的。優秀所帶來的成就感會讓人一次次地去重複相應的努力,以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但也有心理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發現:越優秀的人壓力越大,為了繼續保持這份優秀,他們常處於失眠、焦慮的狀態。這時候,就要特別小心“優秀成癮”。
優秀,隱含“討好”的意味
心理學上有一種人格,名為“討好型人格”,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會不自覺地去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的感受。《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電影裡,主人公松子一生不斷地討好,卻也不斷地被嫌棄。
小時候的松子,努力扮鬼臉逗笑父親,只為想成為父親眼中的好女兒。長大後的松子對待自己愛的人卑微到塵土裡,只為了愛人能多愛她一點。然而,儘管如此,父親看到的卻始終只有自己那病弱的妹妹,愛人則對她拳打腳踢,毫無憐惜。松子一生都在追求他人的認可,最終卻孤獨寂寞而終。“對不起,生而為人。”是松子的遺言。
松子的一生都在勉強自己討好別人,她想得到愛,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得到。她的內心缺少愛,也缺少安全感,而在內心安全感缺乏的背後,則隱藏著一種深深的被遺棄感:如果不努力做好,自己就不會被愛。與松子一樣,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優秀,往往隱藏著“討好”的意味,或多或少而已。
向內看,看到自己
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一個現象:名為“凍臉效應”。也就是說人們會認為影片中的人比同一個影片的截圖更好看,也因此,我們常常會覺得照片上的自己不好看。所以,評價,其實是帶有主觀想法的一種偏見。無論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還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都是不夠客觀真實的。
在第二期《我就是演員》綜藝節目中,在《美人心計》飾演衛子夫,僅憑藉驚鴻一瞥就走紅網路的演員張檬在舞臺上哭訴自己做過的最後悔的事就是去整容,因為整容斷送了自己整個演藝生命,如今已經變得無戲可拍。
整容的原因,一是因為出演《天龍八部》的王語嫣一角時受到了很多負面評價,讓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個醜女。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當年交往的男友說她醜。就是因為這些負面的他人評價,張檬選擇了整容。
但其實,所有的自我改變,包括整容都不應該是為了別人,而是應該為了自己。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你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著著。”只要是你,就是獨一無二最好的存在。
優秀,和“愛與被愛”無關
曾看到一句雞湯,是這樣說的:女孩子請努力,當你足夠優秀時,就會有人來愛自己。我很反對這樣盲目勸別人優秀的話,愛,本身就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是一種不設門檻不求回報的感情。愛,就是愛了,沒有原因,也沒有理由可言。如果說追求優秀這件事本身並沒有錯,那麼錯的,就是我們對於“優秀”的定義。
《簡·愛》裡的女主人公簡,就是這樣一個在我們看來不夠優秀的人。她自小就失去了父母,先是在舅媽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受到舅媽無情的虐待,後又被放在孤兒院生活。
沒有驚豔的外貌,也沒有足夠的學識,但依然會被真正懂得欣賞的人看到她的好。那個人,就是《簡·愛》裡的男主人公:羅切斯特先生。羅切斯特先生有學識,有閱歷,是大家心中嚮往並欽佩的人。羅切斯特之所以愛上簡,正是因為他發現簡愛有一顆孤獨、自尊、自信、自愛、自強、堅強的心。雖然他們之間年齡相差二十歲,但是他們的心卻沒有距離。
對於羅切斯特來說,簡是貧窮也好,富裕也罷,身材矮小也罷,高大也罷,他愛的都是她這個人。對於簡來說,也是如此,無論羅切斯特先生是健康也好,殘疾也罷,只要是他,就會始終愛他。
每個人遇到的愛情都是不一樣的,不應該用統一的物質標準來評判是否合適。有的人會因為看中對方的財富而在一起,有的人會因為喜歡對方的顏值而在一起。
自然,也有人單純因為發現了對方有趣的靈魂而選擇在一起。優秀,不應該只是世俗裡所定義的財富、工作與名望,真實的你,單單是你,也可以就是“優秀”本身。
成功是你,失敗也是你。那些愛你的人不會因為你“不夠優秀”而停止愛你,那些不愛你的人也不會因為你“變得優秀”而開始真正地去愛你。所以,學著對“變優秀”這件事變得遲鈍一些吧。
什麼人的評價都可以聽一聽,但沒必要都在意。生活是自己的,優秀與否也是自己的追求,只要記住兩點就好:選擇那些只因為是你而愛你的人,珍惜那些只因為是你而愛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