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兩種方法:1,靜中靜。

藉助安靜的環境讓自己融入在環境之中,靜下心來。通常選用的方法就是靜坐,靜坐的時間可以根據自身的時間安排,一般建議最少在半個小時以上,有條件的建議兩個小時。

2,動中靜。

靜心若是隻能簡單地認為就是坐下來讓自己的心思保持平靜,還不能完全理解靜心的狀態。

仔細回想一下當專心致志地在工作的時候,在學習的時候,在運動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其實也是一種“靜”的狀態,這就是動中靜。因此專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讓自己靜心的另一個方法。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不光是幾乎完美存在被稱為“妖人”的諸葛亮,禪宗也講究“靜”字,道家,儒家也都對這個字推崇有加。

儒家強調以靜來反思自己,通常作為內省,達到克己的境界。道家以靜來達到忘我的狀態,和大自然一體,渾然天成。釋家則以靜來去除自己的執念,達到無我的境界。

對於靜的境界,可能我們大部分人並沒有那麼多想法,就只是簡單的想讓自己能夠靜下心來,對當前所做的事心無旁騖地做下去。

結合現實中大部分人的訴求我們就從上邊兩個方向入手。首先來說靜中靜,這個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想要找一處安靜的環境會比之前要困難得多。

因為我們生活的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周圍存在了很多之前沒有的誘惑。就拿手機來說,本來它是幫我們和其他人更方便聯絡的,最初的作用就是簡單的人際交往。

現在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簡單的概念,讓手機開始越來越以“人性化”開始滿足人們需求的時候,就要明白“人性化”中的人性不只是有美好,人性本就是複雜的,也正是符合了人性,所以越來越離不開,那麼簡單的生活就不存在了。

生活不再那麼簡單的時候,雜念就產生了。這也是目前很多人知道靜心很重要,可是做不到的一個客觀原因。

手機只是簡單舉個例子,也只是冰山一角,周圍太多符合人性的誘惑,無不在考驗著我們自己的內心,稍不留意,就被人性化了,哪裡能靜下心來呢?

所以我們採用了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靜坐。如果懷著只要靜坐就能讓自己靜心的目的心去行動的時候,往往事與願違。

靜坐是為了讓自己的心藉助周圍安靜的環境沉下來,放空自己,剛開始思緒,雜念肯定會有心頭升起,所以才要保持自己的姿勢不動,靜坐來慢慢讓那些思緒沉下去,長期的堅持自然會有效果。

在此期間剛開始做的時候有極大的可能出現靜中動的情形發生,就是在靜坐的時候,思緒雜念反而會比平時要更多。這個時候看起來身上是靜止的,但內心翻江倒海,就是心思一直在動。

破解的方法就是堅持一段時間,這是必經過程,時間久了之後,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就像人們得病一樣,肯定有一個特別不舒服的階段,那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不必太過在意。

靜坐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做到,那需要時間,在工作和生活格外忙碌的今天有的人根本抽不出時間來,常常為自己不能靜坐而煩惱。這樣的情況也不必著急,靜坐只是靜中求靜的一種方式。

在工作生活學習中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鍛鍊自己的內心達到靜的狀態。這個問題其實王陽明老先生給他的學生講過。

說的就是周道通因為平時工作特別繁忙,根本沒有時間去修身,去反思自己,去靜坐,後來寧願放著事情不去做也要特意抽出時間反思自己,強迫自己靜坐,這到底該怎麼辦呢?

王陽明就告訴他之所以出現這些是因為在做利益判斷,並不是出於自己的本心,因此就會困惑,煩惱。更是由此提出了致良知的學說。

除了王陽明之外在禪宗也有個類似的小故事,說是有一天一個雲遊僧人請教百丈淮海大師禪是什麼?淮海大師告訴他是吃飯睡覺。

那個僧人很不解,說所有的人都吃飯,睡覺,那不是誰都得禪了,有什麼區別嗎。淮海就說自己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睡覺的時候就睡覺。

這句話就很有深意了,做一件事的時候不會有其他的念頭在裡面,這也是靜的一種。回頭想想我們今天吃飯的時候就只是那麼簡單的吃飯了嗎?睡覺的時候躺下就睡覺了嗎?

這些生活中我們所經歷的事件做到專心的程度其實就是一種內心的安靜,之所以我們會有雜念就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做的是利益判斷,一切都在考慮利弊,自然雜念就有很多了。

生活中可能每個人都有這樣一種體驗,當你在認真地讀一本書完全沉浸進去的時候,幾乎能夠達到了忘我的境界,這樣的體驗很美妙,也是靜心的一種深切體悟。

就算是周圍的環境很嘈雜,但你的內心是安靜的。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說的是老王和老張在一家幼兒園門口相遇了。小孩子們正在操場上做遊戲,很熱鬧。

老王剛好走到這裡看到老張正在門口就問站在這裡幹什麼?老張回答說這裡讓自己很安靜,你聽他們笑得多開心啊。老張說這裡吵死了,趕緊走吧。

心境不同感受就不一樣,在動態的生活中同樣可以讓自己靜下心來。那些雜念無非是是自己所產生的思緒。

思緒存在就算是是極度安靜的環境中依然會靜不下心。由此我們就可以從上邊兩個方面來一個總結。

如果在安靜的環境下是修心的養心的過程,那麼在生活中,工作裡,就是一個煉心的過程。我們追求的靜心不正也是要運用在工作和學習中的嗎?想通了這一點,明白了靜心的意義,多多少少也能明白知行合一的意義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靜下心,這也註定是一條坎坷的道路,因為雜念隨時會產生,就如同取經路上的妖魔鬼怪一樣,我們唯一能夠仰仗的就是自己堅定的信念。

信念動搖,雜念就趁虛而入,心就靜不下來,各種情緒反應就出現了。要想真正做到靜心不拘於形式,借用王陽明先生的智慧就是“致良知”了。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沒說兩句話就崩?也許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解讀《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