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在婚戀機構遇到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公28歲,我們叫她小燕 ,在24歲的時候遇到男友, 談戀愛發生了關係 ,不久發現自己懷孕了 , 男友以事業剛開始, 經濟條件不允許為由,要求小燕去流產。
小燕執意要把孩子生下來 ,孩子生下來後要求男友去領結婚證 。在孩子一歲的時候 ,他們領了結婚證成了夫妻。
不到三年小燕發現丈夫跟隔壁公司的一個女人走得很親密 ,跟蹤發現了丈夫的婚外情,小燕要求丈夫離開那個女的,丈夫卻反而向她提出離婚 ,她憤憤不平,找到婚戀機構要求分離小三。
我問小燕:“你沒有結婚就把孩子生下來,你當初不害怕丈夫不跟你結婚嗎 ”?小燕說:“他不跟我結婚 ,孩子我就自己養”。
我又試問她:“ 如果丈夫不肯離開小三, 怎麼辦 ” ?小燕說:“我寧肯丈夫死了 ,也不讓他跟那個女的在一起”。
我說:“似乎你沒那麼愛丈夫, 是愛丈夫身上的其他東西吧”?小燕若有所思。
現實中不少被出軌的女性都會脫口這麼一句話 :“我寧願丈夫去死,也不想他去找小三”。
很多人一般人會理解成愛之深, 恨之切 ,認為被出軌方之所以寧願丈夫去死, 也不想他去找小三 ,是因為太愛丈夫的原因, 看到愛的反面是恨。
這樣的故事是愛與恨的原因嗎 ?不全然,底層的原因是小燕分不清丈夫和自己的界限,沒有建立好“我和你”的關係,在心理學精神分析中就是自體與客體的關係沒有構建好,關係虛弱導致。
哪自體和客體是如何構建關係的呢 ?
1、何為自體和客體?
自體就是所有我的內心構成,我們出生時是一個非常強大自戀的自我 ,我哭, 有人來理我, 我餓了, 有人拿食物給我 ,我排洩了, 有人幫我清理, 我無所不能, 這是一個帶有和媽媽一體的強大自我。
6個月前的嬰孩是分不清 我和媽媽是二元的關係的,他的世界是一元的, 就是我是我的,媽媽也是我的。
如果能滿足嬰兒的這一種的依戀模式 ,那麼嬰兒的自信的,生命力是自足的。
而當我餓時,媽媽沒餵我奶,這個強大的自我就會一下墜落到極低的弱勢自我,自戀即反轉為自卑。
客體是什麼呢?
客體就是我向一些我渴望的人、事、物發出我的意願、情感和行為,生命最初的重要客體是媽媽的乳房,媽媽和爸爸,還有重要的撫養人。
2、自體和客體是如何構建關係的?
自我是自卑的,人就會封鎖自己,感覺就是我的客體不是善的,是壞的 ,這個不被滿足的自體 ,為了滿足自己的自戀 ,會不斷的向外抓取。
現實生活當中,有的人不斷的與他人發生性關係,有的人不斷的貪汙受賄 ,內在就是一種極度的不安全感的呈現。
上述的小燕許在嬰兒形成關鍵客體時,自體沒有要到肯定、欣賞、認可、讚美的自戀 ,投射到親密關係中,就是向丈夫不斷的索愛 。
3、自體和客體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自體和客體是構建我們與他人關係的模式,我們能否與這個世界,能否與他人擁有一個和諧的關係, 關鍵在於在幼年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建立起一個成熟的 、穩定的自體和客體。
如果一個虛弱的自體感知到外界的那個重要客體是基本善意的,他傳遞的資訊是來增強自己自體的,而不是來破壞自己的自體的,在這種感覺之下,自體就會敞開自己,吸納那個重要的客體資訊進來 ,慢慢她的自體就會變成熟。
我之前所在的諮詢中心,有一位同事身上有著豪邁的性格,給人的感覺就是一股男性的英氣 ,打扮也英姿颯爽。
其實這位同事告訴我們,她有好幾個爸媽,是真正養育她長大的養父母,親生父母生了6個孩子,家窮,不夠糧食養活 。
更因為她是女孩, 所以從小被輾轉給幾個養父母家養大,她的男性英氣,背後的原因是缺乏父母的認可。
這個之前的同事,最近見到她,發覺她越來越有女人的嫵媚了,當然這歸功於她不斷的在精神分析的心理學上學習, 用心理學來解決自體客體關係,讓自身發生變化的 。
像上述的小燕 ,重構自身的客體關係,才是其不讓第三者干擾家庭的方向。
重構與丈夫的親密關係,看到她與丈夫關係是平衡而非等級的關係,是夥伴的關係,而非索取的關係,夥伴是成就對方,是尊重對方,只有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夠滋養到對方,一個人被滋養了才會向你靠攏, 這樣的連結才能讓雙方成長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