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要說這世上什麼人最親,那一定是母親。要說這世上什麼愛最深厚,最無私,那也一定是母親。

母親,是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人,撫育我們成長,隨時為我們牽掛。對於一個母親來說,孩子就是她的全世界。

母愛像無處不在的陽光一樣,既平凡,又偉大,歷來被歌頌,讚美。千百年來,那些描寫母愛的詩詞,溫暖動人,講述著無盡的情意。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遊子吟》

母親對於子女的牽掛和操心,是一輩子的。當孩子漸漸長大,離開她的身邊時,她既難以割捨,更擔心孩子在外面過得不好。兒行千里母擔憂,她所能做的,就是拿起針和線,為孩子縫好衣裳,縫得那樣細密,生怕孩子出門在外,久久不歸來,衣裳不經穿,會被凍著。母親的愛,就像春天的暖陽一樣,而孩子就像是沐浴著陽光的小草,母親的恩情,又是如何報答得了的呢!

古時常以萱草,即忘憂花比喻母愛。遊子遠行時,總會在北堂種以萱草,而當萱草開花時,母親更是已期盼了無數個日頭,願得子歸。只是,花兒的綻放有期,而出遊的人兒,卻往往沒有定數。母親所承受的思念之煎熬,以及心底的擔憂,只有自己知道。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唐·孟郊《遊子》

曾經,母親和孩子是世間最親密的關係。而長大後,母親與孩子卻面臨著人生必然的漸行漸遠,一次次的離別。堂前種滿萱草,遊子已去了天涯,也許是為逐夢,也許是為謀生。而滿臉慈愛的母親,總常常倚靠在門前,望著庭前的萱草出神。她所在意的,並不是萱草的開花與否,而是心心念唸的孩子何時得歸來。

對於孩子的思念與憂慮,是作母親的日常,她沒有辦法灑脫,也沒辦法超然,只因那一份愛。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宋·王安石《十五》

將母親帶來邗溝,家卻仍留在白紵。夜裡月明時,聽到了杜鵑鳥的啼叫,母親不由得思念起不在身邊的兒子,無論天南地北,總不能不牽念著。月光和杜鵑鳥,讓感性的母親更加容易多思,心底的憂愁雖未言說,卻濃得化不開。

母親撫育子女辛苦,這是自然的規律,與母愛的奉獻精神。人如此,其他動物亦是如此,充滿了溫情,令人動容。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唐·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這是一首詠燕詩的節選。燕子父母,對於雛燕的愛護與哺育,可謂殷切辛勤。在雛燕不能獨立時,母燕不辭辛苦,為燕兒保駕護航,當雛燕漸漸長大時,母燕卻日益消瘦。在小小的窩裡,聽到它呢喃教雛燕言語,溫柔地摩挲著雛燕的身體和新羽。母愛,讓生命得以繁衍,讓溫暖瀰漫人間。燕子的母愛,同樣閃爍著動人的光輝。

與母親不在一起,但只要觸控到母親的痕跡,也是一種幸福。

卅載綈袍檢尚存,領襟雖破卻餘溫。

重縫不忍輕移拆,上有慈母舊線痕。

——清·周壽昌《曬舊衣》

三十年了,這件衣袍仍舊儲存著,雖然破破舊舊了,卻仍有溫暖。重新縫補它時,很小心地拆開,上面是母親曾經縫衣留下的線痕啊。只要摸在手中,就像觸控到了母親,回到了當初的時光,心中便盪漾起無盡的溫情,讓人倍加珍惜。

母子不能相守,本是遺憾,即使身體康健也會有種種擔心,更不消說病中了。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唐·李商隱《送母回鄉》

詩人的母親病重,處境本不佳的他,更添傷心憂愁。對於母親,他除了牽掛,更多的是愧疚,為不能減輕母親的痛苦而深深自責。是啊,每個兒女,都想成為父母的驕傲,不談光宗耀祖,至少能保護得了家人。而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空自憂急。

現實中的人生,往往是充滿艱難的,而親情受困於此,有時也是那樣無奈。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清·黃景仁《別老母》

拜別了母親,要到偏遠的河梁去,白髮蒼蒼的母親看著兒子,不禁老淚縱橫。人生悽慘,風雪交加,貧困而窘迫,詩人心中也倍受煎熬,母親放心不下他,而對於年邁的母親,他又如何放得下心?不由得發出長嘆,此時有子不如無!母親,是兒子讓您受苦了!

天各一方,未能在身邊盡孝,是彼此的憾事。而終於歸來,母子間又有怎樣的情形呢?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清·蔣士銓《歲末到家》

母親對於孩子深深的愛,是沒有盡頭的。當出門在外的兒子要回來時,歡喜不可形容。母親總是怕兒子凍著餓著,過得不好,做的冬衣總是針腳細密,每每家書也頻繁往來。當久盼的兒子終於回來時,母親一見,便說兒子你瘦了,你在外邊怎麼樣,不容易吧?詩人面對母親的深情厚愛,已成人懂事的他,更添了慚愧,生怕母親再擔心,總是說自己一切都很好。報喜不報憂,是為了不讓母親難過和擔心。

有母親在,即使年紀再大,也是個孩子,有母親在,即使隔得再遠,也還有個家。世間最令人難過的,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在。看似平凡的親情,有一天卻再也回不來了。

霜殞蘆花淚溼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宋·輿恭《思母》

深秋,蘆花被霜欺倒,正如母親的一去不歸。詩人不禁淚溼衣襟,從此再也沒有人倚在柴門前,翹首而待迎候著自己了。他 想起去年黃梅雨季時,家裡已經揭不開鍋,便將袈裟典當了,換些米回來,奉養老母。那時雖也清苦,但親人尚在,日子仍是溫暖有情的,而如今,只剩他孤單的身影,和一幕幕的往事,一想起來,詩人便覺得辛酸無比,淚水止也止不住。

失去母親,這世上只有歸途,沒有來路,失去母親,再也沒有人隨時隨地為你牽掛,為你憂思,也再也沒有人不厭其煩地嘮叨。

高蓋山頭日影稀,黃昏獨立宿禽稀。

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

——唐·陳去疾《西上辭母墳》

黃昏夕陽裡,山間格外寂靜,連鳥語也稀少。詩人為母親上墳,一邊滴灑清酒,一邊淚水垂落,曾經最愛他的人,已是陰陽兩隔,再也沒有人在他出門之際,一遍遍地叮嚀,盼他早早歸來了。在母親的墳前,哀思無限。

撫養與奉養,是人倫溫情。而自然裡的烏鴉,也被賦予了反哺的意義。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唐·白居易《慈烏夜啼》

烏鴉失去了母親,悲傷無比。它不肯離去,守在從前的樹林裡,晝夜哀啼,聽到的人也忍不住淚流。烏鴉的哀聲裡,好像是在告訴人們,它最難過的,是沒有好好奉養母親,如今卻已沒有了機會。鳥尚如此,何況於人?

母愛,是這世界最無私的愛。它看起來是那麼尋常,甚至天經地義,然而它也是世上最可寶貴的東西。在母親的愛裡,不會有滄桑,也不會有冰涼。雖然母愛從不講究回報,親恩深深, 也無法可報答,然而哪怕一點點的回報,對於母親,也足夠了!她也會覺得,非常值得,非常幸福。

母愛之深,不可量!

-作者-

禾雨,喜歡詩詞的女子,在四季中尋找一個個美麗的細節,願時光留下溫暖的記憶。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離婚2年,離婚不離家,前夫把女人帶回來後,我才如夢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