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事,兩口子非得幹仗。彆著急,往下看就知道了。
這不,馬上就要過年了,尤其是今年,不少人都要在原地過年,回不了老家了。回不了老家,見不了老人,不論是從禮儀上,還是從情節上,包括從親情上,作為兒女對老人是不是都得有所“表示”。
其實,老人並不一定差這個,但過年過節,尤其是春節這樣的傳統大節,給老人買點禮品,郵點零花錢,都很正常,也是常情常理,更是傳統。別說是在外,不回家過年,即使在家過年也要有這一環節。
這方面的問題,過去應該說不少,因生活水平不高,給老人錢物時兩口子比較容易發生分歧,給這個多了給那個少了,有時總因為這事搞得不愉快。正如一些地方,有的人最害怕過年過節,像過關似的,人情禮往太重,既有直系的,又有間接的,弄得也很累。
這回也是,小兩口在外地辛辛苦苦打工一年,原本要回去過節的,因疫情有要求就決定在原地過年。人回不去了,畢竟一年沒見老人了,雙方都需要慰問老人一下,也是因為給誰多少錢的事小兩口吵了起來,以至還幹仗冷戰。
小夥子說,他掙得多,父母身體不好,長年吃藥,要多給他們支付一點,岳父母身體都很好,家庭條件相對也好些,就少給點,從實際情況出發。
小夥子這麼一說,媳婦不同意了,老人都是一樣的老人,兩家應該都一樣,不能有多有少,儘管小夥子一再解釋擺事實,媳婦就是不理解,認為小夥子不尊重她家,不應該有差別。
小兩口為此爭來爭去,一連幾天都沒統一思想。據說,後來還是因為此事惹出了其它事,互相算起了舊賬,越說問題越多,矛盾越多,理不清了。是位一同打工的長輩的老鄉聽說後,介入了情況,經過逐步調解和反覆做工作,使得事態平息,解開了這道難題。
孝敬老人是傳統,過年過節為老人送點錢物,無非是讓老人更高興更愉快,如此這般就不妥了,老人聽說後這錢還能花嗎,還能高興起來嗎?
凡事好說好商量,從實際出發,好事還要辦好,都高興才是目的,這小兩口想清楚了嗎,為此激化矛盾,發生口角以至幹仗更沒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