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你有被大人逼著去拜年的經歷嗎,我就有過,跑到鄰居家各種躲避,即便被父母拖著去拜年,中途又溜回家去吃飯, 現在想來真是尷尬得不行,但當時就是那麼固執,怎麼說都不想去拜年。
春聯
禮尚往來我們姐弟性格都比較內向,不喜歡出去社交,甚至包括走親訪友,像過年拜年時,自己的姥姥家,姨家,舅家,姑家還行,關係再遠的,和親戚又不熟悉的話,怎麼也都不想去。農村人都知道,有很多老親戚,拐彎抹角的,像我伯母的孃家,因為伯父伯母遠在他鄉。出於禮節,伯母的哥哥每年都要到我家給我爺爺奶奶拜年,我們自然也得去回訪,其實平時是不熟悉的,到人家裡也是無話可說。
還有傳了好幾代的乾親戚,也就過年拜年來一次,有時雙方後人也都不怎麼認識,也有的到家了都不知道是哪裡的客人,來往起來也沒什麼意思。
可是越是這樣的親戚,關係比較脆弱,越是謹慎,唯恐有些怠慢導致這一門親戚來往終止,如果來往好幾代的親戚,毀在了自己這一代,不但對不起祖上,臉上會很沒面子,所以大家都是硬撐著,誰也不會去主動放棄。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的老親戚彼此禮尚往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甚至有時要比那些至親還要親,也就是老家話“越走越親”。
一旦有一方撐不住了,某一年不去拜年,另一方也就心安理得的不來往了,這門親戚就算徹底放下了。我們這裡拜年也都有講究,小輩的帶著禮品跟老輩的拜年,老輩的呢,要排家裡的小輩兒再去回訪一下小輩兒,象徵性帶點禮品就行,叫“回年頭”。回年頭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叫並不能留人家帶來的禮品,帶多少,都要原封不動地帶回去。後來大家索性就帶一盒點心果子,反正也不留,也就不整那些虛的。
不帶東西,一般也就不在人家吃飯,上門坐一會,象徵性訪一下,就回去了。
門神
錦囊妙計我爺爺奶奶年紀比較大,又很有善緣,結識了很多老親戚,每到過年時,老親戚都會登門給爺爺奶奶拜年。
對方若有年長的老人,我父母就親自去拜訪,如果只有同輩的,而我父母年齡相對又比他們大一些,那麼,到這些親戚家“回年頭”的任務,自然就落在我們頭上了,可因為我們都不喜歡出門,所以總是設法想法逃避走親戚。
每天清晨吃了早飯就跑得遠遠的,父母到處找,也藏著不出來,有時午飯也不回家。如果一不小心被找到了,也是百般推脫不去,或者提意見,為啥不讓我姐去之類。
後來為了公平起見,父母就把這些老親戚名單列出來,綜合我們姐弟的意見,每個孩子分兩家去“回年頭”,這樣以來我們都無話可說了。
可是矛盾又來了,哪家距離近,哪家比較熟悉一些,我們都爭著去這一家,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
沒辦法,父親只好採用抓鬮的方式,每個紙團上分別從距離遠近、關係遠近合理搭配一下,寫上兩家親戚的名字,每人抓一個紙團,這樣公平合理,誰也意見了。
用父親的話這叫“落實到個人”,他和母親為這一做法頗為自豪,認為這樣非常公平民主,還有點自責為何不早一點選擇這種方法。
事實證明,這個決策還是有一定漏洞的,就是沒有做出具體的時間規定。
吃過早飯,父母要去別的親戚家拜年,他們把我們需要拜年的東西準備好,交代一聲,他們就出發了。等下午回來一看,東西好好地擺著,誰也沒去。
第二天,父母在家坐鎮,就等著吃了早飯,讓我們去“回年頭”。結果一丟了飯碗,我們早就跑得沒有影蹤了。
被父母抓到了,我們就說,明天去,明天去,明天又是故伎重演。父母雖然很疼愛我們,但凡事也是有規矩的,若在平時,我們也不敢這樣,就是覺得大過年的,父母也不好大動干戈,我們才這麼任性。
人家初二三就來拜年了,我們拖拖拉拉快到正月十五還沒“回年頭”,眼看十五近在咫尺,再不去,這門親戚就黃了,心裡還是有些責任的,於是一上午跑幾家,一天就完成了任務。
父母也瞭解自己的孩子,知道我們最終不會置之不理的,所以後來就不再催我們,到時候,自然也就去了,其實也不過就是晚了幾天而已。
張燈結綵
情義無價那時也很不理解,明明就是沒什麼親情的親戚,為什麼老一輩還是念念不忘,年年如一日地走下去,誰也不想主動提出“絕交”,其實也是對老一輩之間感情的敬意,畢竟人生,如果沒有感情,還有什麼意義。
像我家的一個老親戚,很多年前他家失火,得到過我爺爺的非常微薄的幫助,多少年來,他家每到春節都要備上厚禮到我家拜年,即便有兩年因為天氣等各種原因沒有去回年頭,他們依然每年過來。
還有一位親戚,正月初二來拜年之後,一直沒有等到我們去回年頭,有些不放心,那時又沒有電話,於是又帶上禮品專程過來看看。
這樣的親戚,絕對可以說是實在親戚,不會因為一年不去就不來了,所以,我們也會用心地走下去。
相比以往,現在拜年的方式輕鬆便利了很多,如果不能親自去拜年,我們可以電話拜年、影片拜年,當然還有紅包拜年、快遞禮品拜年,雖然不及上門拜年有氣氛有誠意,但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時代新風尚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