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充套件機會&取得收益:
從比較功利的角度來看,寫作能夠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或額外的收益。
那麼多成功的自媒體大咖就是最好的例證,比如stormzhang、粥左羅、彪悍一隻貓等;
還有出書的專家們的事例,比如陳磊(《半小時漫畫中國史》作者);
透過寫技術部落格獲得優質offer的事例也不少見。
有人會說,那都是極少的特例,不具備普適性。
激發思考,活得更明白:
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寫作真的有用嗎?
當然有用了!
不用那麼功利,寫作能夠實現與自己的對話,提升自己對外界事物的敏感度,讓自己的思維更活躍!
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來的過程,就是與自己對話的過程:
你能夠短暫地脫離忙碌的現實世界,清晰地瞭解到自己在想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能夠觸發對日常習以為常的現象或事物的更進一步思考;
能夠對自己的現狀進行反思。
低頭做事時,別忘了抬頭看路,寫作能夠讓你做一個經常思考、活的更明白的人。
2. 如何堅持寫作?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降低寫作的門檻。
首先是不要拘泥於形式
寫作並不一定非得在書桌前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地書寫,只要能記錄下來,就是有效的寫作。
其次是不要限制時間和地點:
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在哪裡,只要覺得有東西可寫、需要記錄下來,那就隨手抓來筆紙或手機或PAD等等,寫吧。
而在寫作的內容上,則可以更加多樣化。
3. 寫什麼?以下是我暫時能想到的可寫的內容:
瞬間的感悟每個人都會有瞬間的感悟,甚至是哲思
記得高中時,語文老師讓我們每個人寫一句有哲理的話。
基本每個同學都寫出來一句,而且被老師集裝、印刷出來,供大家相互傳閱。
我記得我當時寫的一句話,大概是這樣說的:膠帶,因為依附他人,而獲得價值。
要隨時隨地把感悟記錄下來,什麼形式、什麼載體都不重要,手寫的、手機打出來的等等都行,關鍵是要將感悟及時記錄下來。
我們不用和別人比,不用非得寫長篇大論,就當是寫給自己看的獨白。
當回過頭來翻閱自己的感悟時,原來自己也是個生活中的思想達人啊。
感悟的瞬間可遇而不可求,其他時間寫什麼呢?
日常流水賬記得剛開始學寫作文時,語文老師對大家的作文評語中,有一個高頻詞彙——流水賬。
當我們不知道該寫什麼時,就寫寫流水賬吧。
我們寫作不是為了考試,不需要華麗的詞藻,也不必講究排比、邏輯。
把自己每天的經歷記下來,隨著一天天的記錄,總會發現一些日常生活中自己覺得最有價值、最有感觸、最值得記錄的事項。
而我們也能夠越來越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寫出更多、更好的文字。
而這些文字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與自己對話——認識自己,反思自己,發掘自己,從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
相應地,流水賬也會越來越有內容,越來越有內涵。
讀書感悟還有一類方法,拆書或者寫讀書筆記,或者寫讀後感。
經典書籍是人類幾千年歷史中眾多傑出人物的心血和精華,閱讀經典書籍,就是與這些人傑做思想的對話,是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的。
寫拆書稿:
一種既能幫助你更好地消化吸收經典書籍內容,又能讓你不愁沒東西可寫的有效方法就是拆書。
將一本書完整的章節內容總結歸納出來寫成文章,這裡最關鍵的點是不要額外發揮。
要正確又深刻地理解書籍的內容,並用文字準確地表達出書籍完整而又精煉的內容,讓讀者讀到你的文字後,就能快速準確地掌握這本書的全貌和核心內容。
網上有很多教人拆書的文章甚至書籍,對我而言,我會進一步深入學習瞭解這些系統性的拆書方法,以便更好地讀書、寫作。
寫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也是一種不錯的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
毛主席讀書時就喜歡在書上隨時寫下自己的思考或觀點。
說的絕對點,如果一本書讀完後還是乾乾淨淨的,那就是讀的很淺甚至是白讀了。
看到有感悟或共鳴或疑惑的地方隨手就寫下來,寫著寫著,你就會覺得手癢:
想要寫點什麼,或是批判書中的某些觀點,或是將書中的方法與自己的實際工作或生活相結合寫一些總結,或是……。
上面這些都是我真實的體驗,當我讀完一本《如何成為專家》或者《曾國藩家書》,看到書中各頁寫滿了自己的想法或批註時,就會覺得筆下有好多內容可寫!
寫讀後感:
寫讀後感更是一種常見的方法。
我自己的親身體會是,很多時候作者的一段話或者一個觀點,都能觸發我將其與自己最近的一些相似或相關的所思所想聯絡起來,實現由點到面的擴充套件。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及時將點和麵的內容記錄下來。
有了這些素材,後面再找合適的時間進行擴充套件或完善,這樣就不愁沒有東西寫了。
閱讀經典書籍,嘗試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經歷、感悟共鳴,寫出鮮活的文字!
4. 堅持寫作,堅持與自己對話寫作能夠讓我們獲得意想不到的機會或收益,能夠讓我們活得更明白。
無論在哪裡,無論採用什麼形式,只要有感悟或思考,隨時隨地記下來,是堅持寫作的不二法門。
實在不知道寫什麼,那就記記流水賬,或者閱讀經典書籍,總有可以寫的東西!
寫作,是可以也是有必要堅持一輩子的事情。
堅持與自己對話,活的更明白、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