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你都三十多了,怎麼還不結婚,心理有問題吧?

你剛剛當上領導,懂什麼呀,裝給誰看呢?

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孩子?

……”

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充斥著各種各樣負面、消極的聲音。

發出聲音的人們彷彿佔據了某個心理高地,能夠隨意對我們的生活指指點點;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會不自覺地發出類似的聲音。

但是,無論聽到還是說出,這些聲音有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了嗎?你是否也被這些大大小小的評判傷害過?

今天,讓我們跟隨一諾和諾友們的探討,去看看究竟何為評判?為什麼評判會傷人?又如何避免它的傷害。

1. 沒有你的允許,誰也不可能傷害你

諾友問:

一諾姐好,我目前在高校工作,因為生活圈子窄,不願意妥協,然後就把自己剩下了。

因為我至今大齡未婚,結婚就成了回家見親朋好友時的一個必選的話題,尤其是過年的時候,每年都要被輪番轟炸一遍。甚至身邊的人會說,你是不是心理有問題,或者是跟人相處有問題。

不斷地被他人否定,還有來自身邊的那種不斷探尋的眼光,有時候真的會讓我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

我從小就比較乖,所以身邊人的聲音對我的影響會比較大,但我的內心也會有一小部分很想去堅持自己認定和喜歡的東西。

另外,外界的聲音裡會有評判也會有建議,所以我就有點分不清楚,哪些是評判哪些是建議?

一諾:

這在現代中國社會, 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困境。有一句話講得特別好,就是 Nobody can hurt you without your permission(沒有你的允許,誰也不可能傷害你)。

所以,我覺得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狀態,就是你講的事情跟我沒有關係。當然,這一點很難做到,它可以說是道的層面,我們還是得需要一些術。

我有兩個建議,第一,你要理解,給你提建議的人,他並沒有掌握世界的真理。

每個人在給別人提建議的時候,也無非是投射了他自己內心的世界。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會改變視角, 你就會看到,我知道你也有很多無奈和限制,你提的這些意見,只是你內心世界的折射而已。

所以,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你就不會再對這件事情有即時反應的衝動,就不會急著去反駁。

實際上,我們不一定要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我們也可以選擇說,“哦,我聽到了”,然後 let it go 就行了。

我們也不用去著急評判,說這是個評判還是個建議,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其實不用在這個層次上糾結,僅僅意識到就好了。

另外一方面,如果你的生活環境裡每天都有這些人和事,對你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我覺得可以走的決絕一點,換個環境。

因為有時候環境是我們改變不了的,所以,當我們內心不夠強大的時候,就遠離那種環境,給自己創造一個更友好和友善的環境。

2.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困境裡

諾友問:

一諾:

其實每個人在說每句話的時候,都是在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也不一定說要跟我有利益關係,我才會有評判。比如為什麼我們願意看八卦,明星結婚不結婚,跟我們又沒有什麼關係。

但為什麼我們願意去評判呢?因為這裡面對我們是有心理價值的,你看他們的生活這麼亂,說明我還過得不錯;或者說明星也就那樣啊,所以我也挺好。

不僅如此,我覺得任何一個人在關注任何一件事情時,其實都有某種他意識到、或者沒有意識到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所以評判非常常見,無處不在。

我們之所以會受到這些評判的困擾,其實是我們把評判的權力交給了別人,“請你說說吧,你認為我好不好?”我們每天都在做這件事情,我們把權力給了別人,然後又在等待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之後又非常緊張地等待這個評價究竟是怎樣的,很多人經常都是這種狀態。

而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我們多多少少都在尋求他人或社會的認可,這種心理模式歸根結底是對自己的認可和接納不夠,當我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別人的認可與否,我就會特別在意。之所以說評判,其實到最後核心原因就是我們對自己的不接納。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沒有必要把“評價自己” 這個權力給出去。要知道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困境裡,你希望得到認可的這些人,或者你關注的這些人,他其實也可能在同樣尋求你的關注和希望得到你的認可。只不過當我們在自己的世界裡時,看不到這一點,我們經常會把自己放在一個弱勢的地位。

但當你瞭解了這一點,再看看身邊的人,至少可以是平視的,不會把評判的權力給別人。因為我們把權力給了別人,才會那麼在乎是否得到認可,但如果權力在你自己手中,你就不會那麼在乎了,這其實還是內在的一種心理需求。

諾友問:

一諾姐,我爸媽很喜歡評價我,用他們奇怪的評價體系,我回家常常被他們從頭到腳地點評穿著。有時候為了不被評價,我減少回家的頻次,然後又被他們說不愛回家,我太難了。

我知道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溝通方式,我自己能量高的時候還可以化解這樣的批判,覺得他們只是在說他們世界裡的評判標準,但是狀態不佳的時候真的很受傷。

我想問,這個要怎麼去調整呢?我們該如何去面對父母的評價?長大之後如何從這種家庭中脫離出來,真正看到自己是什麼樣的?

一諾:

首先,我要給你點大大的贊,因為家庭對人的影響絕對是有壓倒性優勢的。你能意識到這一點然後再去反抗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所以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接納自己,看到自己很棒,這點非常重要。

其次就是我剛才講的,別人在評判你的時候,你要意識到,其實也是他自己內心的軟弱或者恐懼的折射。

很多時候家長跟我們溝通,也是希望在我們這兒得到一些認可。只不過他的方法方式讓你很討厭,而且讓你覺得居高臨下,所以你對他說“我知道你覺得這樣對我好,你也是為我好,我知道了,我也非常感謝”,這個時候反而事情會更容易化解一些。

你要意識到,你的父母也是人,有他的內心戲和內心恐懼和不接納的人,意識到這個的時候,你就會有悲憫之心,有了這種悲憫之心,你就不生氣了,你就能意識到,他也有他的困境,他在自己的困境裡用這種話傷害你,但他的目的不一定是傷害,他只是沒有更好的方式。

有一句話講的就是,在同樣的問題維度裡,永遠不會解決這個維度的問題,你一定要在更高一個維度裡才能解決這個維度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跳出來做這件事情。

當然這個過程對你的能量要求非常高,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他再說你兩句,你就煩了,所以這個時候,你還是要保護自己,儘量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但是如果可以的話,還是能夠站在更高層面上跟他有一個對話,這樣對雙方都好。

3. 生命的廣度和深度是無限的

諾友問:

當處於不能逃避的環境裡(不限於家庭、職場、交友圈)覺得不能做自己,發現只有少說話、隱藏鋒芒、避免正面交鋒才能“明哲保身”的時候,該怎麼應對呢?

一諾:

這個我非常能理解,總是有事情是沒法改變的,但我們每個人可以操作的空間其實是無限的,生命的廣度和深度是無限的。因此我們有無數的地方可以開始新的戰場。

有些東西你沒法溝通,那就沒法溝通,只能這樣,但我也可以有別的朋友的圈子,我可以有別的愛好、喜歡做的事情。

我覺得這也是中西方的一個區別,我們的現代文化裡對人的定義非常狹窄,比如你什麼工作啊,你在哪個城市啊,你多少收入啊,哪大學畢業的呀……基本上這麼幾個問題就把你框住。似乎 80% 的人生就可以被定義了。

在一些其他國家,可能一個人會同時做很多份工作,我之前遇到一個人,他在做收銀員的同時,還組建了一個樂隊,到季節的時候還教別人釣魚。

所以,他們不會說因為你是收銀員就定義你是一個失敗的人,不會因為掙錢多少而限制了自己的人生,生活本身是可以很豐富的。

這是很多人都面臨的問題,我們會把人生定義得非常窄,就好像我這個沒了,就完了,這個我覺得是挺可悲的一件事,所以我就說隨時開闢新戰場。

每個人肯定都有自己的,特別多元的一些愛好,只是在現在的世俗裡面,你可能不好意思跟周圍這些人說,但總有和你有類似愛好的人,他跟你世俗裡面的工作不一定是一致的。我覺得只要不違法就不限制,不妨礙別人,這都是可以的。

比如我們社群裡就有好多這樣的朋友,一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大家都不一定知道你的所謂正式工作是做什麼的,但是就是特別有意思,很多愛好。而且這個戰場是無限的,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我們的主流思維有太多的限制性。

我總說人是有神性的,人和動物的區別是很大的,但我們把人物化後就發現路好像很窄,就好像這條路走不通,就得死了。但是當你認識到人是有神性的時候,就會有 1 萬條路。

4. 人生就是一個主觀的過程

諾友問:

我好像不太會被別人傷害,我總是自己傷害自己,然後有時候還忍不住去傷害一下別人,所以我的問題有兩點:

第一,就是針對我自己,我一直都覺得自己不夠好,雖然別人覺得我還挺好的,但自己一直覺得不好。雖然有時候會刻意的說自己好鼓勵自己,但是覺得並不舒服。

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才能做到客觀的評價自己?

第二,我對陌生人對同事對朋友都能做到比較耐心比較好,但是對家人就耐心特別少,很容易用我的想法指責他們,本來我還想著要好好地跟他們說,但是隻要我一看見那個行為,我馬上就爆了。

所以第二個問題就是,怎麼才能用一種比較感恩的心去平靜、平等地對待我的家人。

一諾:

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我想告訴你人生就是一個主觀的過程,不需要追求客觀。

什麼叫客觀?客觀就是咱倆比比,我比你高三公分這叫客觀,但這件事情對你的生活質量有影響嗎?沒有影響。我想講的是,其實生活和人生就是一個主觀的過程。不要去追求所謂的客觀,因為這會讓我們陷入一個外部評價的陷阱。

當你去鼓勵自己的時候,你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你覺得不舒服並不是因為你的鼓勵有問題,而是你心裡認為自己不夠好,所以其實是你跟自己的對話,而不是跟客觀的對話。

我覺得對自己最難做到的其實就是誠實,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面對自己不行的那一面,總是希望我們是好的。

我們為什麼講評判,其實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就給自己做了評判,自己評判我行還是不行。什麼叫不行呢?

其實每個人有自己的一套定義,而這套定義,在出生的過程中,在你很小的時候,你的家人就幫你定義了,這個社會也在定義。也就是說,在你沒有能夠形成自己獨立觀點的時候,已經有大量的社會標準在影響你了。

所以其實有時候你認為的行和不行,都是沒有經過反思的,但其實這些事情都是應該被質疑的。就好像剛才講的,你說到這個年齡不結婚就是不行,可能每個人都覺得對,包括我們都認可,但是你會說就是這樣的嗎?其實不一定是這樣的。

這也是我做教育的一個原因,你會發現這些東西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孩子在 3-5 歲的時候,他的判斷就已經在形成了,因為你在家裡天天跟他講,孩子,你這樣是好的,這樣是不好的,他在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很多很多判斷。

但是這些東西真的就是這樣的嗎?不一定。比方說好好吃飯, 這的確重要,但是多吃一口真的那麼重要嗎?一定有對錯麼?

有很多事情其實是值得去被挑戰的,所以生活就是一個主觀的過程。

實際上,包括剛才我們做冥想,就是覺知這個層面,覺知層面唯一的一個方向就是你的注意力 ,你的注意力放在哪個方向,這個世界就會在哪個方向展開,這就是非常主觀的一件事情。

但並不是說,你不去做選擇,如果你的選擇是忠於自己內心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我們對家人和對外人。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因為我們在對不熟悉的人的時候我們是戴著面具的,而當你面對熟悉的人的時候你就不想帶這個面具了,是吧?當你面對你自己的時候,你就更不帶這個面具了,沒必要,裝給誰看呢?

所以其實,我們人有兩面,public self 和 private self,就是一個公共的個人和私下的個人。你在家人面前其實就是“私下的個人”的一部分,所以這個區別就是你的 public self 跟 private self 是不一樣的,就是戴面具的你和不戴面具的你是不一樣的。

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要感謝家人,家人是我們的鏡子,他們會照見我們真實的一面。

所以,我們反而可以把自己對家人的情緒當做一個覺知的入口,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對這件事生氣。任何一件事情,你問5個為什麼,都會問到一些你個人很核心的問題。但面對外人的時候,我們的情緒常常不會發洩出來。

所以這些事情,不用說馬上想我怎麼能夠態度更好地、和顏悅色地去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把每一次這樣情緒的發生,都作為一次更深度地理解自己的機會,然後感謝家人給你提供了能夠放下面具的環境。

5. 不端不裝,做最真實的自己

諾友問:

我剛剛進入領導管理崗位,感覺很惶恐,害怕下屬、同級、領導的評判,更害怕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評判,我該以什麼態度去面對這種評判呢?

一諾:

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剛剛進入職場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往往是明明沒經驗,還想讓別人覺得有經驗。裝得我挺行,之後越裝越累,心裡特別惶恐。與其這樣,不如放低姿態,說自己不行,是新來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講不端不裝。

首先你能進入領導崗位,肯定你的能力已經被證明了。但是你作為領導這件事是新的,你沒幹過。所以你就跟你的直屬領導說,我沒幹過,確實很緊張。能不能幫我幾個月,多給我反饋。

對下屬也承認自己是第一次做領導,反而能贏得尊重,而不是裝出很厲害的樣子樹立權威,因為那樣只會適得其反,也聽不到真實的聲音。其實越是坦誠可能越容易贏得尊重,實事求是,然後請大家多包容,多反饋,你最終的目的也是希望把事情做好,這就行了。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愛一個人,適度的“作”,會讓對方更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