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已經兩年沒有聯絡的朋友。我們不聯絡,不是因為大家都忙沒時間,才日漸疏遠的,而是我們為了某件事情產生了矛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互不相讓,彼此都僵持起來。
朋友和夫妻不一樣,夫妻床頭吵架床尾和,朋友生氣,如果氣生不出來,那就僵持著。怨恨永遠都比原諒容易。
因為我們還有其他共同的朋友,所以我們並沒有相互拉黑,只是不再聯絡。其實比拉黑更高階的是完全無視。
前兩週,我突然收到她的一封郵件,用一種冷冰冰官方辭令問我能不能把兩年前用我的賬號買的一個家用電器的店鋪連結給她,她的電器壞了,要購買配件……
看了以後,我第一反應是很憤怒。兩年沒有講話,竟然為了自己一個小配件給我發郵件,而且用冷冰冰的,以下通牒的方式對我說話。
那是個週末的早上,我邊喝咖啡邊看郵件,氣得我多吃了兩塊黃油餅乾。
盧中瀚把腦袋湊過來看了看,知道我在氣頭上,開始沒說話。中午做飯的時候,他慢吞吞地說:“做人要學著比別人高明,你……”
我強硬地打斷他的話:“高明的人也有底線,絕對不能碰觸我的底線!”
我說:“收到了,但是時間實在太久,我找不到那個店鋪了。”
我是一個繃不住的人,說這話的時候,我自己也覺得臉皮發熱,心跳加速,太陽穴突突直跳。
我們兩人對視了一秒鐘,她的眼睛裡寫滿了懷疑。不過,我的資訊已經傳達完畢,就是:我有,但我就是不想給你。
她點了點頭,話到盡頭,我們各自轉頭。
我開著車回家,陽光照著我的臉,分外刺眼。我憤憤不平地想著整件事情,這個人怎能這麼自私?
我突然想明白,我憤怒只是因為我把我的底線定在她還是我的朋友的這個位置。
我回想了一遍,我們在一起經歷的所有美好時光。
時光如梭,覆水難收。
我意識到,我們再裝,也無法把過去擦乾淨;就算失憶,我們也永遠都不可能再成為朋友。在接下來的人生中,我們充其量也只不過算是一個曾經認識的人。
如果僅僅是一個曾經認識的人,我會怎麼辦?
回了家,我把地址找出來,發給了她。
我聳聳肩,輕鬆快樂。
我到了40歲才明白,人生其實很簡單,快樂其實很容易。快樂的秘籍,並不是去努力創造那些高附加值,而是做我們自以為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
快樂是一種體驗,最關鍵的是如何界定自己的底線。
我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禪師每日坐在河邊冥想,希望找到快樂幸福的法則。他看到對面山上住著的一個柴夫,每天都要挑著木桶到山下打水,可是奇怪的是柴夫從來不把水裝滿。
有一天,禪師實在是忍不住,就問柴夫:“從山上到山下這麼遠,你都走下來了,為什麼不把水打滿?”
柴夫說:“山路泥濘非常難走,如果桶裡的水滿了,走在路上水會灑出很多來,到家只能剩下半桶了,而且整桶水很沉,我挑著也很吃力,萬一摔了跤,更是前功盡棄。所以,水打到這裡剛剛好。”
柴夫說完就挑著他的半桶水走了,留下禪師坐在石頭上,恍然大悟。
年少的時候,我一直以為這個故事講的是人生追求,不要把人生目標定得過高。
到了中年,我才明白,這故事講的是底線!
這個世上有兩種人,或者說每個人有兩種不同的狀態。
第一,把底線定得太高。
第二,完全沒有底線。
把底線定太高的人,一輩子都在奔跑,卻永遠也追不上幸福。完全沒有底線的人,完全沒有界定,沒有要求,隨便至極,卑微到底,從來不會明白什麼是快樂。
我們總說情商,它到底有多麼玄妙呢?
我覺得情商體現在辯證系統中,是一定要給自己劃定底線。觸底之後,物極必反,只有反彈,也就是隻有上升。如果沒有底線,沒有反彈,一路跌向深淵,只能失敗得一塌糊塗。
定一條底線,就是自己告訴自己一個最壞的打算。當這件事情已經壞到底線,就不可能再壞下去了,剩下的只能上升。
設定最低目標,爭取最大期望值,這就是近年來被熱議的“底線思維”。(未完待續)
——本文選自盧璐作品《有實力,才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