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還有一些人,總是喜歡跟這個生氣、跟那個吵架,一言不合就問候別人八輩祖宗,一個小小的摩擦也能勾起他無限的鬥志,無時無刻都像準備跟人決鬥的樣式。
我一個朋友在做電話客服,剛開始經常哭著下班,感到非常委屈,後來工作時間長了,有次聊天,她說她現在能根據電話裡的對話判斷對方的收入和工作環境,基本也都是上八九不離十。
她說,你不知道有些人竟然可以從電話一撥通罵到電話結束通話,而且句句惡毒,他到底生活是有多糟糕、周遭有多惡劣、活的有多憋屈才能表現的如此扭曲?
那個罵別人到跳腳的人,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需要解決的問題,白白的浪費了幾十分鐘時間,還讓自己的情緒變得極不穩定。
相反,她說,越是優質的客戶,溝通起來越是容易,越沒有脾氣。
2工作中,因同一時間內幾件事情集中在一起,正忙的焦頭爛額,偏偏又有新的麻煩襲來或者新的工作安排,難免就發起火來,甚至罵娘。這樣的場景在工作生活中並不鮮見。
但問題是:發火之後這些問題就能自然解決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最終還是要自己去解決,發火對問題本身沒有任何幫助,還平添了許多煩惱。
反過來想,如果是這樣一個場景:工作剛好不忙,你正在玩手機,旁邊同事問你現在的時間,同時又向你要了下你的手機號碼,這時你會發火嗎?當然不會。
這兩者都是幾件事集中到一起需要處理,都是同一個人來做,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情緒反差?主要是因為事情的難易程度不一樣。
然而,事情的難和易都是相對的。我們熟悉的事情就會覺得易,不熟悉的事情就會覺得難;我們能掌控的事情我們覺得易,我們難以駕馭的事情就覺得難。小學生做三元二次方程就覺得難,中學生就覺得易;剛工作時覺得業務難,時間長了就覺得易。所以說,因為這樣情景發火,主要是因為事物的發展超出了我們自身能力掌控,以至於感到力不從心而產生的一種負面情緒的表現。
所以在工作中經常發火的人,我們委婉的說他是脾氣不好,其實最根源還是能力的欠缺。
3南懷瑾先生說到: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
本事越大,知識儲備越多,見識越廣,站的越高,越能看清本質,越不容易生氣。要麼我能掌控全域性,無需生氣,要麼我意見更高明,沒必要生氣。把發脾氣的時間用在做事情上才會獲得更好的結果。
我們常說越有成就的人越沒脾氣,其實這句話的價值在於反過來讀所包含的意義。
而弱勢者更容易動怒,更容易發脾氣。因為他看不到事情的全貌,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更容易引起情緒上的恐慌和波動,他侷促不安,所以發怒。他的情緒也許還會引起蝴蝶效應,導致更壞的結果發生,從而成為一種死結。
你朝比你強的人發脾氣只會顯得你更加淺薄,你朝不如你的人發脾氣只能表現你的層次也就到這個程度。
主要還是修養不夠。
4所以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並不是說要去假裝,喜形不露於色,明明很生氣,卻強憋在心裡,生生把自己憋出內傷。
而是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充實自己的內心,提高自己的層次,提升自身的修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至少,要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在生氣時說不理智的話,不在情緒波動時輕易下結論。
不求成為人上人,只為活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