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曾經,很多人對這樣一句話津津樂道:就算再幸福的婚姻,也有1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0次掐死對方的衝動。身邊不止一人對這句話表示由衷地贊同,大家一邊打趣一邊嘆息。

親密關係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之一,或者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親密關係對我們的其他任何關係的維繫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從此陌路。

我們要如何去維繫我們的親密關係,怎樣去經營我們本應可以幸福美滿的婚姻呢?我想在《情感盲區:彌補我們缺失的愛》這本書裡,我們應該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這是一本關於自我情感救贖的書,在書中,作者分享了自己20餘年心理諮詢從業心得,從自我發現、自我審視、原生家庭影響的角度出發剖析內心,講授如何獲得安全感,如何維持良好的戀愛關係,如何透過婚姻實現自我成長。

在這本書裡作者對5000例情感諮詢案例進行歸納總結,直擊人們對親密關係的誤解,適合處於各種戀愛階段的讀者閱讀,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和借鑑意義。它能幫助女性擺脫在親密關係中的困惑痛苦狀態,實現自我治癒、自我成長,在獨立中收穫愛。

有可能是小時候我們太愛讀童話故事,後來漸漸長大又開始被言情小說及電視劇所吸引,使得我們從小都特別相信女生要像故事裡的公主一樣嫁給白馬王子,這樣才會幸福快樂地度過一生。

後來,我們慢慢長大,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後,我們墜入愛河與心上人結為夫妻。本以為生活會與童話故事或是言情小說裡所描繪的一樣滿是蜜糖,不曾想,原來生活可不止蜜糖,還有點點傷痕。

因為小時候我們對於愛情太過相信,又被周邊所有的人告知女孩一定要有一個好歸宿才能收穫幸福與圓滿的人生。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一不小心,我們便跌入了“情感盲區”。

什麼是情感盲區呢?情感盲區是指,當我們期待從自身以外的世界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以彌補我們缺失的愛時,我們就陷入了情感盲區,預設愛等同於被愛。也就是說,我們把自己的安全感、幸福感全部架構於伴侶的身上,而非自己。因此,我們會與伴侶爭執吵鬧,亦或是冷戰多時。

也許你會疑惑,“我還是我”,為何戀愛時能與伴侶好好共處,結婚後卻挑剔滿滿呢?如果是走入了情感盲區,那應該在一開始便會顯現,而不是在婚後才會突出啊。其實當你期待從自身以外的世界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時,你便已經走入了情感的盲區。只不過在戀愛的初期,我們總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對方,那時我們想到的不是索取,而是付出。而結婚後,我們把自己和對方當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因此便會要求多多。

婚後的我們和伴侶天天生活在一起,於是很多原本戀愛時並不在意的事情,在婚後卻變得在意起來。尤其是有了小孩,那更是有諸多的“磕磕絆絆”。很多時候我們會對伴侶有各種各樣的抱怨:他怎麼是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以對自己漠不關心,亦或是他怎麼如此摳門、斤斤計較,一點都不大方……我們總是這樣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卻總是愛挑對方的缺點予以傷刺。如果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請先停一停,先反思一下自己存在哪些問題吧。

如題所言,你對伴侶的抱怨、要求裡,其實藏著你的匱乏。像是作者在書中所寫到的一樣,我們總是抱怨伴侶摳門、不大方,如果把這個問題折射到自己的身上的話,其實就是你對物質的看重。也許你會反駁,自己不是一個拜金的人,這樣完全就是對自己的冤枉。可真的是這樣嗎?

很多時候我們對伴侶的無理要求,或是頻頻抱怨,只不過是因為我們不願面對真實的自己。我們害怕看到自己最真實的面目,所以會逃避,進而把自己的匱乏轉投到對伴侶的要求上。甚至還會與別人相比較,以為這樣可以讓伴侶變得更好,殊不知這是對伴侶最大的傷刺。就像我們小時候最討厭父母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相比較一樣,如果抱有一點同理心的話,你便會知道,把兩個成年人拿來互相比較,是對弱者極大的傷害與不尊重。

席慕蓉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我們並不是要去爭奪,也不是要去刻意表現,我們只是想在自己這一段生命裡做一次我們自己。我們可以用很多的時間來儘量做好一個女性應該做好的那些角色,就像男性也要做好丈夫與父親的角色一樣。但是,我們也有權利給自己另外走出一條路來,在這條路上,我們只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我們應該有權利在某些時刻裡,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生命。

就像本書所表達的觀點一樣,我們只有自我治癒、自我成長,在獨立中收穫愛,才能真正地成全自己,收穫幸福。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如何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