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生活中,假如有人對你提出了不合理的請求,你能否果斷拒絕?當遇到難以獨立完成的事情時,你是否會主動麻煩他人,向他請求幫助?很多人在面對這兩個問題時,都會猶豫不決,難以快速作出回答。

這說明,這種不敢麻煩別人、不喜歡拒絕他人的心理,實則普遍存在於很多人的內心。

有些人是因為從小被父母教育,要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不要依賴和麻煩別人,而且還要助人為樂,殊不知,其實並不是父母的所有教導都是正確的,也不是適合所有人和所有時代的。

不敢麻煩別人,同時不願意拒絕別人的心理,在心理學中,可以透過三種不同的人格進行詳細解讀,分別是聖母型人格、迴避型人格和邊緣型人格障礙,且這三種人格都是非常危險的人格型別。

1.聖母型人格

聖母型人格是一種被動的心理傾向和態度傾向,正如字面所呈現的那樣,擁有聖母型人格的人,就像聖母瑪利亞一樣,往往對他人提出的所有請求無條件全盤接受,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他們都不敢正面拒絕。

這類人往往性格比較內向,日常生活中並不會輕易表露自己的想法,生怕引起他人的反感。尤其是在一些弱勢的環境下,即使做出行動的是自己,他們也更多的是以別人的感受和想法為首,表現得有些唯唯諾諾。

與此同時,他們的自尊心很強,且自我的情緒調節能力很差,對於他們而言,被拒絕是一件很尷尬、很受傷的事情,他們很容易代入別人的內心,沉浸在這種尷尬和受傷的情緒中難以自拔。尤其是在公開場合,為了維持自己內心的平衡和表面上的尊嚴,他們都是取悅別人,委屈自己。

在這種盲目的順從之下,他們成為別人眼中可以任人拿捏的“軟柿子”,也因此受盡了他人明裡暗裡的欺負。

如果說,犧牲自己、滿足他人還稱得上是一種維繫關係的良好方式,能獲得對方的好感,從而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那麼,不願意麻煩別人,就是聖母型人格更憋屈的地方所在。

可能有的人認為,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自己親力親為,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就不要請別人幫忙,這太麻煩別人,所以,他們都會表現出“我很強大,我根本不需要朋友”的樣子。

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真的沒有任何麻煩他人的需求,只是為了維持一段看似和諧的關係,他們早已習慣了強撐、獨自承擔後果而已。

不敢拒絕+不願意麻煩別人,對於個體來說,這是一種雙重壓力、雙面攻擊,就像既被要求少吃食物,還必須每天多跑路的千里馬一樣,遲早會癱倒在地。

因此,聖母型人格會變得越來越虛偽,因為他們內心積壓的怨恨和不滿情緒,總有無法承受而肆意爆發的一天,這種爆發,一定會使他們做出極度失常的舉動。

不正常的舉動,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變態”,就是聖母型人格最危險的地方所在。有心理學家提出,聖母型人格所表現出的順從性行為,在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轉換為攻擊性行為,這種攻擊性行為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危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或社會安全。

比如,有一些平時看起來很乖巧文靜、成績優異的完美好孩子,有一天竟然還會偷東西、毆打同學,甚至做出更嚴重的犯罪行為。

除此以外,聖母型人格的危險性,向內的影響也會表現為對本人健康心理的蠶食。在心理學中,一個人如果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成為一個長時間不拒絕他人、不麻煩別人的人,就很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做出自殘自殺的行為,例如年級輕輕便離開人世的韓國女星崔雪莉一樣。

為了讓我們不被聖母型人格進一步支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在不同的場合中,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要將自己的感覺和感受放在第一位,不要為了他人委屈自己。

面對無理的請求時,我們也要學會如何做到“不含敵意的拒絕”,這是美國心理學家胡特提出的一種恰當的處理方式,在拒絕別人的同時,完全可以不傷害到自己在人際交往網路中的原始位置。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用一些小事,嘗試一下。

二、迴避型人格

不願意麻煩別人,除了可能是聖母型人格,還有可能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顧名思義,擁有這種人格的人,在面對一些需要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的事情時,也會試圖透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難題,以迴避與他人的溝通,但他們與聖母型人格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會直接拒絕別人的求助。

不願意麻煩別人,也不願意幫助別人,拒絕與別人產生任何聯絡,於是,他們活成了一座孤島。

科學地說,迴避型人格也是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比如生理基因方面有缺陷、後天的習得、環境的壓迫等等。而從心理學上來講,主要是本身性格內向以及後天習得的人際迴避,讓他們無法和他人形成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援的關係。

迴避型人格比聖母型人格稍微好一點,這其中少了取悅別人、無條件幫助別人的環節,但這種人格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擁有這種人格的人,表現出了過於獨立和堅強的人格特徵,他們一次又一次拒絕別人的幫助和關心,將真正關心他們的人推向遠處,同時,對於別人的求助也是無動於衷,令身邊的人寒心。

就像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一樣,蘇明玉因為小時候的原生家庭創傷,使其對石東天的示好和關心感到視若無睹,他認為對方很虛偽做作,不值得自己相信和付出,她不願意跟石東天產生任何關聯。

另外,這種迴避型人格的人,也有很大可能會因為缺乏適當的“自我表露”行為,而患上嚴重的抑鬱症,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從來不會找人疏解和溝通,整天沉浸在自己頻繁的胡思亂想中,抑鬱情緒當然很容易乘虛而入。

而抑鬱症患者通常也會嚴重失眠、食慾不振、找不到生存的意義,情緒越來越低落。

其實人類本就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需要與其他人產生聯結,無論是吃穿用度,還是工作娛樂,我們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必須要跟人打交道。與他人來往,既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幸福感,也可以降低人生的煩惱——把快樂與人分享,快樂就會加倍。把悲傷與人分享,悲傷就會減半。

既不用把自己想象得那麼強大,也不用把別人想象得太過弱小,勇敢地麻煩別人並幫助別人吧,你會看到一片新的天地。

三、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與前兩者是有區別的,它是指生活中那些無原則、無底線迎合和討好他人,以他人的期待畫地為牢,最終在牢籠中一步步走向崩潰的人。

這種崩潰具體表現為,為極力避免受到傷害,他們會產生強烈的憤怒、自殘自傷等行為,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這種人格障礙在某些方面和討好型人格有些相似,但邊緣型人格障礙,實際上是討好型人格的嚴重化,很多時候,他們都會要求自己完美主義。

邊緣型人格還會因為極度害怕被拋棄,而永遠不會拒絕他人的無理要求,也不敢麻煩別人。他們的情緒非常不穩定,人際關係也很緊張,雖然其他人覺得難以接受,但在他們自己看來,這不過是避免被拋棄的必要方式而已。

《愛在邊緣時》的作者Celia Finkelstein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代表,她曾在文章中自述道:“被拋棄的感受就是,我要死了,真的。”

“我最深沉的恐懼,就是當我告訴你我是誰的時候,你會棄我而去。”

她還在書中,給這一人格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沒有面板的人”。

沒有面板,也就是沒有自我保護、自我防禦的能力,就像嬰兒需要母親輕手輕腳地抱在懷裡,哼唱搖籃曲哄睡一樣,他們極度渴望他人的無條件呵護。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種,包括遺傳因素和原生家庭的影響等,但是緩解邊緣型人格障礙只有一種辦法,就是打破完美主義的枷鎖,學會關愛自己,容許自己犯一些小錯

或許在童年,我們沒能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愛,但這並不以意味著我們就要成為孤獨且冷漠的一代人,我們要學會聆聽自己的內心,多為自己著想,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人,是無法從外界獲得真正的尊重與愛的,所以只要當你學會愛自己,全世界才會來愛你。

不麻煩別人、不拒絕他人的人,無論是聖母型人格、迴避型人格還是邊緣性人格障礙,都會對這樣的表現產生一定的影響。再說回行為本身,麻煩別人其實也就是一句簡單的開口而已,“我需要你的幫助”“能麻煩你幫我一下嗎”“這件事我一個人完不成,需要你的幫助可以嗎,謝謝”,說完這些話,只需要一兩秒鐘,既不會浪費我們的時間,也不會帶來多大的損失。

只是,有的人習慣了悲觀看待問題,在發出請求之前,很多人已經預設了對方的反應,他肯定不願意,他肯定會笑話我,這些都是個體的主觀猜測,往往與現實有很大的出入。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設限。

​而當你一旦有了一次成功的經驗,成功地拒絕了別人,也讓他人答應了你的請求,這就是你改變自我的新開始,也是行為重塑的開始。此後,你就能逐漸擺脫這些人格所帶來的危險。

21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撩女人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