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母慈,謝母恩,謝母予我以今生。———題記!
逶迤的馬遊山下,美麗的青嵐湖畔,那裡硯山庵的東林禪寺曾引得乾隆下江南,那裡丘陵山地上的果樹四季飄香。小編的老家就在青嵐湖的西岸,小編的外婆家則在東岸,所以在很小的記憶中,家鄉人都喜歡叫我母親為“東岸婆子”,而每次去外婆家,那裡的人又都叫我們兄弟幾個是“西岸佬得”。一湖兩岸,所屬兩地,路雖不遠,風俗習慣卻不盡然,口音差別更是有異。比如普通話中的玩,我家鄉叫“捏”,母親孃家那邊卻讀“唯”。文章寫到這裡我忽然就想為母親寫點什麼,其實這也是我多年的心願。只是每念至此,總感覺書到用時方恨少,腦空詞窮,無處落筆。
如果說寫母親的文章,世人大都認為自己的母親是偉大又善良,但我想說的是我的母親和這個世上千千萬個母親一樣,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人。但我母親對於我來說重要無以名狀不可分割。
母親學齡時適逢舊中國解放,但終因是女娃子,外公到底沒讓她念多少書。可自打我記事起,印象中沒有多少文化的母親,知禮隨性,溫和賢良,善解人意,怎麼看母親都不像鄉下婦人,起碼比那時的公社幹部婦女主任之類是毫不遜色的,有過之無不及。
母親年青時一直生活在農村廣闊天地,在那些面朝黃土背朝書天的日子裡,她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全家的重擔。裡裡外外,吃穿用度,人情往來,一切都是我母親打理。我父親是那種忠厚老實,刻板無趣只知幹活不管事的人。母親則是又當爹來又當媽,教我明對錯辨是非,教我勤為本善為先,教我待人禮遇事智。長大以後我也總是信守母親的言傳身教,直至今天也影響著我。
對母親的印象,感覺就是個特別心靈手巧,勤勞善良的女神。無論是衣服啦,布鞋啦,還有我們兄弟幾個背的小書包,無一不是出自母親的針線,全家人身上穿的基本都是母親的傑作。在那些白天忙完大隊生產,晚上忙完家務事的窮鄉僻壤的時代,茅簷低矮,一燈如豆。在暗淡的燈光下母親盤坐在床沿,弓著身子就著那星星燈火,忙著永遠忙不完的活計。一邊是我們哥幾個甜甜的睡夢,一邊是母親殷殷的勞作。炎熱夏夜,母親既要飛針走線,為一家人縫縫補補,還時不時為我們搖扇驅蚊,哄著拍著我們睡。寒冷的冬夜,更要經常起床為我們按按被角添添火筒裡的穀殼以取暖。有時半夜醒來,睡眼惺忪中還看見母親在油燈下忙著針線。桌上的油燈結成美麗的燈花。母親盤腿坐在燈光下,背影投射在牆上,像一尊巨大的女神。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讓我感到是溫暖又溫馨,溫和又溫情!不由想起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時間都到哪兒去啦?我不知疲憊任勞任怨的母親啊!我們在你的寵愛中無擾無慮的長大,無情的歲月卻讓你垂垂變老。然而那些讓我在小時候無比清晰的記憶卻更加難以忘懷,她深深烙在我的心底,讓我永遠去珍藏。
印象中母親有一本厚厚的書,裡面夾滿了各種不同修剪不一的鞋樣。母親藏在書裡的鞋樣,毫不謙虛地說那可是當時引領我們老家十里八村的時尚圈。記得小時候我所穿的每一雙布鞋,第一次穿去學校必然引起學校女老師的一片關注和查問。當老師們得知鞋子是我媽做得時,又必然會向母親討教,母親也必然是有求必應,樂此不疲,毫無保留悉心相授。
母親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她的熱情好客,賢良大度。七十年代中國,政治掛帥,每個村莊大隊都由上面抽派一批縣鄉幹部來到農村蹲點宣傳,支援農村,協調工作。下鄉的幹部,自帶行李,吃住都在社員家,輪到誰家到誰家。當時家家條件都不好,環境衛生就更差,有些人家滿屋滿地到處的雞糞,胸前衣襟被手擦得是油膩膩髒兮兮的,還有端碗時那烏黑的指甲插在飯湯裡,讓人看著大倒胃口。但不管是大隊蹲點的幹部,還是鄉村上門的手藝師傅,個個都喜歡吃我家的飯。這不僅僅是母親做的飯菜乾淨好吃,更緣於母親的好客大方。雖說當年我家在村裡窮是窮,但家窮,母親絲毫不吝嗇。只要隊上有派飯,母親總是想盡一切辦法盡最大可能提高當餐的質量,哪怕是好不容易攢起來的一個雞蛋,也要拿出煎給人家吃。那碗飯必定炒得酥鬆噴香,熱氣騰騰。我們哥幾個在旁邊饞得直流口水咽吐沫。當然,那些來家裡吃派飯的幹部也總會和母親爭執著均出一部分給我們吃。那時母親呢就會笑罵我們幾個,歉歉地對人家說“沒家教,真不像話!”蹲點的幹部就會笑著說“小孩子,都這樣。一人口動,百人口癢嘛。”
如果說生命的是盛開的一朵花,蘊藏著美好的夢想。但現實對母親來說卻是飽受的苦難。母親承受苦難,卻沒有被苦難壓倒。家裡孩子多勞動力少,她卻堅持讓我們讀書學習。雖然這得益於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優越,但相比同村同齡人,更多的還是我母親的堅持。如果沒有母親的堅持培養我們讀書,那麼我們兄妹幾個也會和當時村裡的年青人一樣晚好多年才能離開那個小村莊。女本柔弱,為母則剛。這是天下母親的信念,也是支撐著我母親的信念。走遍千山萬水,歷經風吹雨打,始終覺得媽媽的懷抱最溫暖,母親的的臂彎最安全!不論我走多遠,心中永遠眷戀的是母親是媽媽!
時光如水,年華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們多少回憶,卻始終不改我們對母親的印象。鶯歸燕去,春去秋來,容顏漸老,白髮似雪。兒女在一天天長大,母親卻在一天天衰老。當我們望見椿堂之上的白髮母親,都會情不自禁的投入母親懷抱熱淚盈眶!就像老舍先生所說:“人,即使活到七八十歲,有母親在,多少還可以有點孩子氣,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但卻失去了根”。只要有母親在,就有最後的包容和依靠。是的,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人過中年,經歷的事情越多,也越來越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奔波忙碌了大半生,一事無成,但我想只要好好活著,也算是平庸兒子對母親的愛吧。因為我相信在我母親眼裡,再沒有一個比兒子擁有健康美好的身體,能讓孕育了生命的母親更幸福更重要的事了!而當我每天工作回家對著倚門而望的母親喊一聲“媽”時,更是我現在最幸福欣慰的事情。
人生說來其實不長,有些東西我們等不起!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父母在,不遠遊。遊則如孟詩人《遊子吟》姊妹篇《遊子》一樣“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先生以二十字道出他人千萬言不能道者也!哦,媽媽!親愛的媽媽!過去你扶我蹣跚學步,陪我長大;未來讓我陪你漫步夕陽,慢慢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