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江波:財經作家 沒有機會細讀原著,但透過你這篇解讀感觸很深:第六罐可樂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了,已經上升到了人生哲學的高度,也就是說回答了一個看似平易而高深重大的命題,即我們怎麼樣才能擁有一個成功人生的問題。
首先第一個,要放大格局,不要總是鬱於自己的小圈子、小利益。格局是由每個人的心量決定的,心量大了,格局就會大,格局大了,做事情就不會只考慮自己,就會放眼全域性,就會更多考慮別人,自己有機會就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暫時沒有機會,如果別人需要自己的話,就可以先去幫助別人(把閒置的可樂罐借給別人)。長此以往,幫助的人多了,朋友多了,那麼自己需要時,就會有更多的朋友幫助自己(借給自己可樂罐),這就叫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當你成就別人的時候,也就更多成就了自己。佛家講因果,種瓜得瓜,種刺得刺。你付出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付出善、就會得到善的迴應,付出惡,就會得到惡的迴應。因果沒有什麼神秘的,就像物理學上所說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而已,無非是這個作用的時間與空間,不像山谷回聲那樣立竿見影罷了。但是要相信天道人心,所有的付出都必定會預期的回報,當然我們付出了,不要總想著回報,因為當回報不及時時,你會失望的。反倒是從內心發出的樂善好施,樂於助人,而沒有那麼多雜七雜八的想法,活的自在與快樂。這是其一。
其二,智慧來自哪裡?是來自於思考嗎?但我們總有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是來自於經驗積累嗎?但總有老黃曆不管用的時候。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的作家,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放空自己,靜下來,越是在心亂如麻困難重重的時侯,就越是要讓自己靜下來,因為古人講,靜能生慧麼。
儒聖講,"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道祖講,無極生太極,"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佛家講戒定慧,真空生妙有。都是講的智慧是從空靜當中來的。這個空靜,其實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功夫。一些知名的大企業家,都在做這種功夫。比方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比方美國的蘋果之父喬布斯等等,據說都擅作禪定功夫。其實就是沒有禪定的工夫,當我們處於紛亂的困境當中,學會停下來,靜下來,聽上一隻佛曲,品上一杯熱茶,摒棄亂想,放空思維,那時可能靈感就已經悄悄湧上心頭了。其實智慧如古人,多是這麼做的。就在當前,國內的一些企業家,各行各業的精英,學一學禪坐,做一些空定功夫,這樣的人已經越來越多了,大概這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的一個兆頭吧。
說來還是離不開空罐理論,空即是色,空即是用,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裡運用的都是從老祖宗那兒遺傳來的大智慧。
智慧不同於知識,更不同於小聰明。知識是經驗的積累,智慧卻是與頭腦的苦思冥想與經驗無關的,是從空靜中得來的靈感,是天賜之物,是與道相通的。在如今外向型科技高度發達,人們越來越追求於物質財富與感官慾望之時,智慧的明鏡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垢,要經常閒下來、慢下來,每日而三省我身,時時勤拂拭,那個明鏡的光芒才能重新煥發。也只有靜下來,一瓶濁水,才能見到他清亮的模樣。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一朝塵盡光生
照破河山萬朵
感謝作家師弟提供的這個財經欄目,感謝美女會長架起了校友的友誼之橋、智慧之橋。能夠讓我們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校友精英雲集一處,演繹人生,再造滄桑![合十][合十][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