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女性話題的風,吹到了“彩禮”這件事上。
拋開獨立女性這個頗受爭議的概念,其實大部分未婚青年都不清楚彩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似乎普遍存在著,但又籠罩在婚姻的面紗下顯得頗為神秘。
聽說因為彩禮談垮的情侶數不勝數,我們實在無法對其避而不談,今天就來心平氣和地講一講它。
彩禮在中國有多普遍?
聰明的網友答:就像嫁妝一樣普遍。
彩禮嫁妝,有來有往,但在多數情況下,彩禮的價值通常都要高於嫁妝。
穀雨資料的《2020國人彩禮調查》表明,即便是在今天,也有超過七成的婚姻收過彩禮。除了禮金之外,約四成的男方家庭會提供房、車等隱性彩禮,而嫁妝則主要集中於床上用品、家電、傢俱等物品。
圖片來自穀雨資料
可以看到,在結婚這件事上,男方總體需要在物質上付出更多。
這看起來很不公平,為什麼會這樣呢?
漢學人類學家弗裡德曼提出過一個經典的婚姻償付理論,認為彩禮是男方對女方勞動力喪失的一種補償。
中國自古流行從夫居的婚姻制度,結婚後,女方自動成為男方家庭中的一員,所生後代也冠以男方姓氏。新娘的到來,為男方家庭增添了新的人口,她被期待承擔起家庭勞作,併為家族誕生子嗣。
因此古語有言,“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嫁”的行為,實際上成為女方家庭對女兒人身權利的讓渡,而彩禮使得這種轉讓有了合法性。一些學者直白地稱,彩禮是新娘的價格。
民間有一個常見的說法,彩禮是為了報答女方家庭的養育之恩,這一溫情的表達其實指出了彩禮婚姻償付的色彩。
不過單獨一個說法很難覆蓋彩禮複雜的全貌。從現實情況看來,越來越多的新婚夫婦離開父母組建新的家庭,當彩禮由女方或夫妻二人支配時,它變得不再像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給予的補償,而是父輩對子輩的資助,契合著當今流行的“彩禮是小家庭啟動資金”說法。
網上關於彩禮的不同意見
另一方面,如果在鄉村熟人社會中,彩禮又與面子脫不開關係,彩禮的象徵內涵,主要在於它是男方家庭經濟實力與社會地位的體現。
但無論是象徵說還是資助說,它們更像是對彩禮不同功能的解讀,不能解釋為什麼彩禮必須要由男方家庭提供。而婚姻償付的理論,更加貼近彩禮的文化核心,即便在現實中彩禮可能失去了補償女方家庭的直接效果,但這一邏輯仍在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
一個例子是,有統計顯示,獨生子女群體的彩禮平均值(7.8萬)明顯高於非獨生子女(5.6萬)。拋開經濟因素,這個現象可以理解為,因為獨生的孩子佔據了父母的全部心血,撫養成人以及親子分離的成本更高,所以需要更多的物質補償。
最近幾年,因為男女性別比失調,農村地區的天價彩禮、因婚致貧問題愈發嚴峻。
我讀過一些文章後發現,面對天價彩禮,總有人愛提出類似“吸引女青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婚姻支付的標準和要求”“女青年應理性看待婚姻支付問題,倡導獨立人格”等看似有理、實則牛頭不對馬嘴的建議。
在農村地區,婚姻市場的行情推動了彩禮要價能力的提升,這總讓人生出女效能憑此獲得大把好處的幻覺,因此想在她們身上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網上關於天價彩禮的新聞
事實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學者陶自祥在中國部分省份的農村地區調研後發現了一個現象:為了降低兒子打光棍的風險,家長會強迫女兒早婚,以準備兒子結婚所需要的高額彩禮。
2010年,他們的調研團隊在山東農村遇到一位雲南婦女,她稱自己16歲就嫁到山東,由於家裡沒錢給兩個哥哥娶媳婦,加上雲南老家的彩禮最高才一萬元,人販子建議她的父親把她賣到外省。
當時她的彩禮是三萬元,父親給了她一千元作為回家的路費,這名婦女說:“第二年,我兩個哥哥都娶到媳婦了。”
這一現象於上世紀90年代非常普遍,如今國內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也依舊有著類似為彩禮賣女兒的情況發生。高額彩禮的負擔,從農村男性轉嫁到他們的姐妹身上。她們孤身一人遠嫁他鄉,甚至被迫早婚,換取的禮金被攔截作為兄弟們日後結婚的費用。
圖片來自《歡樂頌》
陶自祥在文章中寫道:
“高額彩禮給家庭所有成員造成危害最大的物件,應當不是父母、也不是兒子和媳婦,而是嵌在在家庭代內關係中處於最邊緣弱勢地位、而又常常被人們忽視的女兒。”
即便不為了給兄弟攢錢,彩禮也是女性身上一道隱形的枷鎖。
在“彩禮是新娘的價格”這種文化語義下,婦女被要求扮演她應當扮演的性別角色,承擔傳統女性的家庭職責,這份職責的含義,從洗衣做飯、生兒育女,到照料公婆,可以生出無限的外延。
無論彩禮是高是低,男性都佔據著給予者的地位。不少女性都會將彩禮視作男方誠意的體現,認為“沒有彩禮沒有安全感”。可是同樣都是邁入婚姻,為什麼只有男方的誠意顯得格外重要?為什麼他們的誠意需要透過第三方形式表現出來,被反覆地計較?
如果我們認可婚姻償付理論,那就不難發現彩禮起源於傳統的性別秩序。上述許多現象的根源並不在於彩禮本身,只是彩禮作為傳統性別秩序的衍生物,某種程度上維護著這種僵化的格局。
那麼,彩禮就應該被取消嗎?
“不管什麼婚,請大家一定記得要彩禮!”豆瓣上有這樣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帖子,樓主提到:
“我當時真是昏了頭,給了多少彩禮,我媽媽就給了多少嫁妝,看似公平吧。現在準備懷孕我才傻了,我身材沒了,身體差了,要頂著陣痛,冒生命的危險,工作耽誤了,開始擔心一個生命的種種未來……”
儘管現代女性不像古代那樣,結婚後就遠離原生家庭,無法再為親生父母敬孝,對女方家庭進行補償顯得不再必要,但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更多職業女性看到了她們在婚姻當中的額外付出。
這樣看來,彩禮作為婚姻償付的一面依舊有著實際意義。
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婚姻償付有它的尷尬之處,全然接受這套邏輯就會面臨一些古怪的倫理問題。如果說彩禮是對女性本身的補償,那要多少錢才能讓你心甘情願地生育?一萬?十萬?還是一百萬?
我們更相信愛才是一切家庭行為的原因,金錢無法作為尺度。而且關鍵在於,女性面臨的生育成本等問題,是公共性的,它們應當交由社會制度去保障,而不是在家庭內部解決。
總有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圖片來自《坡道上的家》
從網上能夠看到,女性群體關於彩禮的意見也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事實上,我在兩三年前才真正認識到彩禮這回事,當時對它感到完全無法理解。相信很多像我一樣的年輕女性,可能出於自身被物化的警惕,對彩禮有著天然的反感,但這種反感難免帶著倖存者的視角。
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提到,禮儀開支並不全然是浪費的,它們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以前一些貧困家庭為了節省彩禮費用發明了“童養媳”,這種退化的婚姻關係不利於婦女與兒童的社會地位,還延長了子輩在經濟上依賴父母的時間。
不得不說,作為一項相當悠久的傳統,彩禮在兩性資源、權力分配不平等的現實上,幫助達成了某種可以長期維持的微妙平衡。
當一部分女性主張拒收彩禮,其實無益於另一部分女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地位的提升,在她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沒有實際改善的情況下,這種呼籲甚至會將她們推向更狹窄的生存空間。
彩禮在中國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國婚姻史稿》裡介紹“周時玉帛儷皮,戰國以後,始益以金,至漢,則以黃金為主,魏晉南北朝用獸皮,隋唐以降,品物繁多,宋則惟財是重”,越是開放平等的朝代,對聘禮就越不講究,平民人家抱一隻大雁,就可獲得一段對婚姻的允諾。
彩禮的本質是婚姻的標識物,是一種優雅的儀式,蘊含著美好的祝福與期許。今天的彩禮顯然沒有那麼單純,我們只有不躲避背後真正的性別問題,彩禮才可能迴歸“禮”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