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深愛過別人,唯獨不知道如何愛自己
知乎上問,什麼叫“愛自己”?
講一個稍不一樣的觀點吧。
愛自己,就是不要因外界刻薄的環境而自暴自棄,不要因為別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
不要因為手中有一副爛牌,就向命運撒潑賭氣,頹廢到底。
有個朋友和我分享過一個故事。
小時候有段時間他父母一直吵架,家中硝煙瀰漫,他在尖銳的爭吵中驚嚇得連筆都握不好。那時候他內心戲是這樣的——看,都是你們讓我沒辦法好好學習,我就繼續頹廢給你們看,讓你們後悔。
後來成績退步到九霄雲外,家長拿著期末成績單隻會揍他,再怎麼暗示,他們都不承認是自己的錯。
朋友說,成年之後,經歷一系列波折,才發現當年的自己很幼稚。
我們又不是呆在保鮮恆溫冰箱裡的密封罐頭,既然是出來混的,總得經歷些雨雪風霜。
每個人都希望老老實實鋤地耕耘,種豆得豆。但這個真實的世界刻薄得要命,你分到的莊稼種子可能天生就被浸了水,有時天降大旱讓你的土地寸草不生,還有蝗災、暴雨、泥石流……隨時都能讓你的成果付之一炬。
然後你怎麼辦。憤然丟下鋤頭和老天賭氣嗎?
“老子不幹了。你不是要餓死我嗎?那就來吧。”
命運才不是吃硬不吃軟的傢伙。你再執拗下去,就真的餓死了。
大意是——
“我媽每天在家打麻將,吵得我無心學習,害得我成績一直退步。好無助。”
“我是小鎮青年。上大學之後發現視野太窄,被同學全方位碾壓,特別自卑,只好每天宅在寢室,覺得沒出路了。”
“我被男朋友甩了。失戀讓我太痛苦了,被它折磨得鬱鬱寡歡,人生灰暗。”
……
其實每一個失魂落魄最終跌落到生活谷底的人,都有一個命運的誘因。
少年囚犯們幾乎都有一個悽慘的童年。
很多大學裡打網遊掛科被勸退的年輕人,只是起先被迫聽父母之命選了不喜歡的專業,然後開始了渾渾噩噩。
有人遭遇突如其來的失戀打擊,天天賴在床上蓬頭垢面,嘆息遇人不淑,最後損耗的也只有自己。
大多數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完美主義者傾向。當我們生而為人並逐漸有了自我意識之後,都會規劃一副漂亮的遠景,小到一天的計劃,大到一生的抵達。
但人生像行進在海洋裡的船帆。哪怕物資再充足硬體再完善,都可能因遭受外界風暴而被迫改變航向,甚至功虧一簣。有的船就此沉淪,不是因為不夠堅強,也並非被風暴嚇怕了。
畢竟那都是勵志書上的答案。
只是委屈,因而自暴自棄。
就像那些不斷抱怨的人一樣——“我的牌天生太爛,怪我咯?”
抽到一副爛牌,你賭氣把牌打得更爛,卻只能自己承擔後果。
如果愛自己,就不會把無端的委屈都憤洩在自己身上,不會把自己當成試驗品,不斷下行,挑戰生命的底線。
生命根本沒有底線,你只會持續墜落,觸不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