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對所有人太熱情。
這句話看似有些無情,實際上卻是最好的相處模式。
我是一個比較熱情的人,換句話說就是逢人就嗨,對所有遇到的人都很積極主動,這一點從大學時期就一直被朋友詬病,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熱情缺乏誠意,顯得有些“假”。
就連很久不見的高中同學也會因為我這點刻意拉開和我的距離,確實有些被傷到。
我也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可能是性格使然,縱使由這樣的脾性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誤會,我還是像沒腦子一樣一如既往。如果真問起來,我只能攤攤手說其實我就是這樣,並不是所謂的虛偽社交。
深夜臥談,和室友聊起人和人之間相處的話題,我們都感嘆社交太難,因為不管你是怎麼樣的人,或者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對待周圍的人,都會面臨一個社交怪圈——脾氣相投的可能一拍即合,脾氣不合的可能會被中傷。這一點在學校和職場最為突出。也即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從來就不是一片祥和。
就是那句話,看你不爽的,管你什麼性格,他都不爽你。
為什麼我會說不必對所有人熱情呢?從我自身而言,我不懼怕社交,但是我不喜歡社交。有時候總會擔心太過熱情是否會嚇著別人,太過冷淡是否會被覺得個人孤傲,這之中就像是一個度的衡量。
在網上見過一個帖子說的正是這個話題,帖主說自己不擅於社交,也不喜歡太過熱情的人,因為這樣總讓自己不舒服,對遇到的所有人都是保持在禮貌有距離地交往基礎上。看著這樣的話題,我冷靜地思考了一下自己,彷彿人生20多年裡,我都一直太過熱情。
交往平淡一點,不容易發生性格上的衝突。我和好幾位朋友是典型的兩種性格,我過於火熱,而朋友又過於冷淡,實際交往中,我們都相處愉快,但是在情感處理上,我迫切希望得到迴應,而朋友就顯得要從容一些,這時候兩人的感情是否穩固和確定就產生了矛盾。
想來如果都有相同的意識,可能會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和矛盾,也會更進一步拉近彼此的距離。
交往平淡一點,才能細水長流。如果認真去看大多數成年人的交往,會發現大家都很“剋制”,這是一種有意識的疏遠,但是又很奇蹟地讓相互的關係得以延長。人們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沒有過多的介入和干涉,留有空間和距離,或許才是成年人最適合的社交。
迴歸問題本身來說,不過於熱情是一種社交禮貌,不至於嚇著別人,也能在平淡交往中不斷加深對對方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才是最為客觀和真實的。
適當冷靜的交往,能更好幫助我們認識不同的人。什麼人適合做朋友,什麼人適合當知己,什麼人適合當玩伴,什麼人應該敬而遠之,實際上就像以自身為中心而產生的無數個圓,每一個圓圈代表著不同方面的內容,由此延伸出不同性格和不同領域的朋友。
常常會因為朋友的冷淡而自我傷感,曾經一個高中同學說,別人不喜歡你就是不喜歡你,不管你怎麼做也不會改變什麼,這話一直成為我人際交往的箴言,也像魔咒一樣苦苦環繞著我多年。
因為總是被誤傷,有時候我又想還是不要過多去打擾別人的生活,但這也導致性格上的寡淡,讓很多朋友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距離感,不知該笑還是該哭。就像微信好友很多,但實際真正聯絡的確很少。(有些時候真想告訴那些加著好友又不聯絡的人,如果實在看我不順眼就拉黑吧,別弄得自己也不愉快,但理智告訴我還是要冷靜,哈哈哈哈!)
從正面意義來講,如果把握好這個度,可能在之後的相處中對於自己和朋友都是最好的狀態。
但是除開話題本身,如果遇到能一起瘋的朋友還是一起瘋吧,畢竟人生難得,知己難求。總歸適合的就適合,不適合的不必強求,人生灑脫一點沒什麼不好的,因為還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值得你去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