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廢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一直呆在舒適區裡。

羅馬尼亞動物園裡,一隻圈養20多年的熊被放歸到野外的保護區裡,沒想到這隻熊在空曠的保護區裡,竟然還像被關在籠子裡一樣,只在原地轉圈。

一隻熊在圈養的環境裡呆久了,就已經喪失了獨立生存的能力,動物如此,人也一樣。

一個人在舒適的圈子裡呆久了,就喪失了積極進取拼搏的動力。

中國有句古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由於各種原因,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舒適區外,是一些強烈的恐懼、焦慮和隱藏的侷限。

《走出舒適區》就是幫助讀者戰勝恐懼、焦慮和侷限,成為更精彩的自己。

該書作者艾瑪·瑪德琳博士,是一位心理諮詢師、績效教練、倫敦頂峰診所的聯合創始人。

多年來,她不僅治癒了很多曾經被強烈的恐懼、焦慮和抑鬱困擾的人的心理疾病,而且幫助他們轉換視角、走出侷限,以一種新的姿態擁抱人生。

該書全面的剖析了舒適區的成因,以及如何戰勝恐懼,走出舒適區,遇見更精彩的自己。

一、讓你待在舒適區的罪魁禍首:恐懼

羅賓·夏瑪說:“不能勇於面對的恐懼將成為我們的限制。”

這種限制阻礙了我們成長、突破、變得更好!

我們來看一張圖:

上圖最內圈的深灰色部分是舒適帶,這裡很愜意,但這裡沒有成長。

向外擴充套件一圈的灰色部分是探索帶,這裡有壓力和焦慮,同時也有進步和收穫。

再向外擴充套件的一圈淺灰色部分是突破帶,在這裡雖然你會筋疲力竭,但更多的是看到雨後彩虹的喜悅和興奮。

最外面是無邊界的零地帶,到了這裡你已經能成功駕馭自己,人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

在每一圈地帶的外層都有一圈白色的圓環,這裡就是令人不適的邊界拓展階段。

當你在任意兩個區域進行過渡時,總會經歷令人不適的邊界拓展階段,這就是必須要突破和克服的區域。

我們之所以難以走出舒適區,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恐懼。

我表弟剛四十歲就已經是三高人士(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體重兩百斤,醫生給出的建議是:減肥。

表弟在營養師的指導下開始減肥,不吃主食,只吃蛋白質食物和蔬菜水果,不喝飲料,只喝白水,每天還要運動一個小時,這徹底改變了表弟以前的生活習慣。

表弟只堅持了三天,就又回到以前的狀態,每天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

恐懼改變,導致表弟又回到了他自己的舒適區,如果表弟能堅持改變,突破自己就會到達突破區,可惜表弟害怕改變,終究與更好的自己插肩而過。

二、思維變了,一切都會變

對你來說非常害怕的事情,另一個人可能毫不畏懼。

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就能擺脫恐懼。

我從小就怕黑,害怕黑暗,晚上如果獨自在家的話,必須要把家裡所有的燈都開啟,我才能入睡。

我的恐懼源自於小時候看得電影或電視劇等,很多壞事都是在黑暗的夜晚發生,導致我的思維認知裡,留下的烙印是黑暗的地方不安全,有危險。

後來經過刻意的練習,不專注於自己的緊張,分散注意力。或者直面恐懼,越害怕的事情,越是要做,最後終於戰勝了對黑暗的恐懼。

戰勝黑暗,對別人來說,可能不值一提,對我來說卻是突破一大步。

三、走出舒適區的三種途徑

1、管它呢,先做了再說。

這是簡單直接的途徑,迎難而上,直接將自己推出舒適區。

只有做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我一女友,二十年前,就打算要買房子,看了很多的房子,一直看到現在也沒買上房子。

房價已經從當時的每平兩千,漲到兩萬了,女友也總說:“當初我閉著眼買一套房子,都比現在便宜。”

不行動,一切等於零。

2、培養韌性,利用具體的資源

作者艾瑪·瑪德琳博士給出了一份30天韌性培養計劃。想象一下,經過刻意練習,30天以後,會給你帶來什麼變化。

越是推動自己向前,體驗越多,前景越美好。

3、改變思維,制訂目標

目標是推動一切行動的力量。

約翰·戈迭德在15歲的時候,列出了一份生命清單,這份清單裡寫出了他的127個願望,包括寫書、拍電影、攀登最高峰等等。

到2013年離世之前,他完成了生命清單裡的110個願望。這是目標的力量,確定方向並盡力爭取。

人生的美妙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太貪圖安逸的人生,是沒有精彩和趣味可言的。

不斷地設定起點,不斷地突破舒適區,不斷地提醒自己,你值得擁有一個更精彩的生命!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愛情的遊戲規則誰定的?——法國九百年的激情羅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