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女兒去世父親選擇到陵園上班#河南洛陽的顧京陽,於2020年失去了自己的女兒。為了陪伴孩子,顧京陽應聘到陵園工作。顧京陽覺得,這樣可以離孩子更近一點,她就沒那麼孤單了。
看到這則訊息,我不禁淚目。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自己的父親。過去,我和父親並不親近,因為覺得他太嚴厲。只是,我後來慢慢改變了自己的觀念。怎麼改變的呢?
在我的記憶中,父親都是板著一張臉,在我很小的時候,他也沒有抱抱我們、親親我們、誇誇我們,以至於家人之間,基本沒有說過“我愛你”,更沒有親暱的擁抱等行為。
在我長大後,我想改變這一切,於是我主動擁抱爸爸,可是他的身體是僵硬的、不自然的。當我多年前學習心理學後,才開始從父親的角度,去解讀這一切:
父親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便去世了,家裡十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九。那個年代窮,又逢自然災害,他只有翻山越嶺去討飯吃,結果險遇狼群,差點喪生。
這一生,父親還受過很多難,吃過觀音土、草根,以至於幾天幾夜不能大便;在部隊潛水,遇到事故,戰友們犧牲,他頑強地活下來了;工作以後,被冤枉過,其間也是受盡了折磨;退休以後,又患重病,大手術後,身子差了很多。
當我試著從父親的角度去看待,便豁然明白和理解了:
父親已經受過那麼多苦難,活下來就不容易了,活下來,已經拼盡了他一輩子的氣力,他又如何笑得出來?
他從小沒有父親,甚至連母愛都少有,沒有學習的榜樣和參考,就來做我們的父親,他也是第一次為人父為人夫,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他已經盡全力給了我們最大的愛,我有什麼資格去不滿意他呢?
當我開始理解父親後,往事和回憶開始浮現:
當我只有5歲時,和弟弟一起去了鄉下的奶奶家,爸爸帶著司機來接我們回家時,有熟人和他打招呼,爸爸開心的說“來接娃娃們回家啦”,那張洋溢著青春的笑臉,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當我9歲時,媽媽去了很遠的江油,要學習幾個月,爸爸那時是單位骨幹,忙得不可開交,但還要給我們做飯,烙煎餅、煮紅棗稀飯,味道至今留戀,到了晚上,就讓我和弟弟坐在他身邊,給我們念媽媽寫來的信,念著念著,他就和我們一起哭了。
從前,車馬慢、情亦長;
當我14歲時,獨自去外地求學,媽媽會因為分離而大哭,爸爸的難過很特別:
那時候,我從家鄉巫山去萬州,只能乘客運輪船,當我乘坐的輪船駛離碼頭時,爸爸還會一直在躉船上,捨不得離開,同行的女同學告訴我“快看,你爸爸的眼圈紅了”......我的眼淚亦控制不住的落下。
前幾天,我在學習健康管理知識後,告訴爸爸“早上要喝陰陽水,會有利健康”,陰陽水,就是頭一晚的溫水,加上早上的鮮開水。
結果,爸爸便每天早上給我熬新鮮開水。大冬天的早晨,天都還是黑的,便看著他佝僂的身影在廚房忙碌,我的心裡就感覺堵得慌。
父親的愛,永遠是這樣的,不說,只是默默地做。
也許,我們和父輩之間,還會有誤解,只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苦短,何不早些解開心結?免得以後,心生遺憾。正如那曲《後來》所唱:“後來,我終於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卻早已消失在人海“。
是的,要想早點解開心結,是真的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換位思考和體驗,然後用心,去愛他們,去體會他們的愛,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父親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