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難移,本性難改。“本性”之所以難改,是因為本性實際上指的就是建立在信念系統之上的認知體系。認知是建構自我意識的磚塊,改變認知就等於改變這個人本身,當一個人的認知改變了,這個人就不再是這個人了。
一個人最頑固的烙印之一就是認知,所以“改變認知”就等於“改變本性”。
一方面,我們不會輕易放棄業餘形成的認知,我們會下意識的維護自己的認知,
維護認知就等於維護自我意識。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基本就是認知的摩擦。
另一方面,認知一旦建立,它也會反過來約束我們。因為……
認知,也是條件反射模式
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從現象層面告訴了我們習慣是怎麼樣養成的,當一種“條件——結果”的觸發機制被重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被生命體記住並變成一套重複性的程式,這就是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有先天形成的,也有後天形成的,生理層面的條件反射是與生俱來的,而後天形成的條件反射也不在少數,其中就包括認知。認知,屬於意識層面的條件反射。
所有儲存在潛意識中的信念和認知都是條件反射,建立一個認知,實際上就是建立了一個相關的條件反射模式。
一個對狗沒有什麼特殊認知的孩子,在被狗咬過一次之後就會形成“狗是危險動物”這樣一個認知,認知一旦建立,當他看見狗的時候就會形成條件反射,比如自動地躲開、恐懼、緊張,當他又被狗咬過一次之後,這個認知就會進一步被強化,嚴重時甚至可以被強化到“只要是帶毛的動物”都是危險的這種程度。
不一定所有的認知都代表真相,包括“太陽明天一定會升起”,這也不是亙古不變的真相,因為太陽也有毀滅的那一天。
認知,充滿了偏見,它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同時,也侷限著我們。還拿上述的例子來講,“狗是有危險的動物”,這個認知顯然不代表真相,並不是所有的狗都咬人,但是隻要一個人有了這個認知,無論這個認知是否正確,它都會影響這個人。
一個人就必定會受制於自己的認知,認知越牢固,影響力就越大。還拿上述舉例,就算這個孩子長大後知道狗並不危險,但是隻要他的潛意識中仍然存在“狗是危險的動物”這個認知,他也無法擺脫對狗的條件反射。因為……
認知儲存在潛意識之中,否則就不能稱其為認知。一個認知一旦建立就很難改變,因為……
認知的生理基礎是神經元慣性模式
認知的形成過程就是“神經元慣性模式”的建立過程,大腦中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又稱為神經元,它們與一般的細胞很不一樣,一般的細胞是圓球形的巨多,而且相對獨立,細胞與細胞之間的交流也並不活躍。然而神經元簡直就像是一棵樹,主幹被稱為軸突,其分支延伸很長,遍佈四周,與其它遍佈於肌肉、組織、器官、感官等的神經元相互連線,而且神經元的與神經元之間的交流非常活躍,他們在無時不刻地傳遞的資訊,說著悄悄話。
神經元之間實際上並沒有真的物理性的連線,而是透過其間的空隙以神經傳導素和波動的形式進行著連線,所謂連線,其實就是資訊的傳遞。
神經元之間很容易形成傳導相同和類似訊號的慣性路徑,當一種訊號傳導路徑被重複或被記住的時候,它就會形成固定的神經元資訊傳導迴路,就像是兩個人之間建立友誼一樣,這些固定的、重複性的神經傳導路徑被稱為神經元慣性模式。
慣性是三維空間之中的一種強大的力量之源,至於慣性的形成原理,據說至今科學界也沒有做出合理解釋。不過這並不重要,我們只需要知道我們的潛意識充滿了神經元慣性模式,它們是我們的認知、信念、情緒、思維模式、習慣形成的生理基礎。
神經元慣性模式其實就是條件反射機制,它一旦建立就脫離了意識層面的控制而變成一種自動觸發程式,只要輸入條件就會自動引發反應。
認知,以限制我們的方式決定著我們
信念系統和情緒模式綁架我們的方式就是神經元慣性模式。
每一個認知的底層都是一套或者一系列的神經元慣性模式,它們以條件反射的模式在思想和行為上控制的我們,從而決定著我們的人生命運——認知對我們具有強烈的限制性。
一個人對財富的認知,決定了他在財富方面的表現。比如“金錢是邪惡的”,擁有這種認知的人,只要一聽到或者看到,甚至想到金錢這兩個字,就會觸發一系列的條件反射行為,這些反應可能非常細微,細微到連他自己都覺察不到,但是在事實上,他的思想行為卻牢牢地被這種慣性模式支配著,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他無法安心擁有大量金錢。”
同樣的,一個人對人際關係的認知,決定著這個人在人際關係上的表現,比如一個人認為“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友誼”,那麼此人就很難擁有知心的朋友,因為他一旦與別人走的太近就會不舒服——認知底層的神經元慣性模式在自動化運作,他在下意識的被這些條件反應模式支配著。
諸如愛情觀、事業觀、友誼觀、科學觀、人生觀、健康觀、財富觀、家庭觀等,其底層都是認知。什麼樣的認知,決定了什麼樣的思想行為,從而決定了後面的一切。
認知就是條件反射,當我們被一個條件反射控制時,生命就會失去一分自由,反過來,當我們瓦解一個神經元慣性模式,生命就會多一分自由。
只要審視一下自己當前的境況,就只知道自己的內在有什麼樣的認知,若想改變當前的境況,就必須從改變自己的認知下手。僅僅改變外在條件,只能改變一時,內地的條件反射模式仍然存在的情況下,相同的問題還會再次發生。
我們總是在經受重大打擊,被現實殘酷打臉的情況下,才會真正掉頭向內發現那些限制性的認知。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根本意識不到到底是哪些認知在嚴重束縛著我們。所以要改變自己的認知,不僅需要有想要改變的意願,更需要有效的方法。
如何瓦解神經元慣性模式(條件反射)?
其一,神經元慣性模式重複的次數越多,強化的就越牢固,只要我們不去強化它,它就會慢慢地失去力量。
其二,如果建立一個新的神經傳導迴路,與之衝突或者不相容的神經傳導迴路就會因為失去能量的加持而逐漸瓦解(就像一個人擁有了一個新情人之後,就會逐漸疏離老情人)。
其三,如果能夠深入潛意識層面,認出這些神經元慣性模式(其實就是信念和認知),就透過質疑的手段輕鬆瓦解它們(此處不再詳說,若有興趣請參考本人的其他文章或專欄)。
本文結束,感謝閱讀,感謝訂閱!
相關專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