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閨蜜約好去健身房跑步,我倆找了兩臺挨著的機器邊慢走邊聊天,結果聊著聊著我就被閨蜜說慘了。
她說我太理想主義化,還說我性格太散漫,什麼都不爭,卻要把家裡的重擔都扛在自己肩上,最後還來了一句靈魂拷問:難道你看身邊的人住豪宅、開豪車了,你不羨慕、不嫉妒、不想也有嗎?
當時本來挺尷尬的氣氛,被她最後這一句發問,立馬把我給逗笑了。
我回她:我為什麼要羨慕嫉妒別人的豪車和大房子呢,別人有錢可以買車,買房,我有錢有能力了,也買我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把家人接過來一塊生活。
這是兩種不同的目標和生活選項啊,並沒有誰高誰低,也沒有貴賤之分的。
退一步講,我如果真的到了羨慕嫉妒別人的房子車子票子的地步,那我也可以以此為目標去掙這些東西,讓它們也屬於自己。
每個人在社會上奮鬥,都只是為了過上自己喜歡的日子,不管是哪一種生活,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我覺得就很值得,很幸運。
就像我有朋友喜歡打麻將,而我喜歡看書一樣,都只是一個個人愛好而已。沒必要貶低誰,抬高誰,或者羨慕誰。
這只不過是每個人對自己的需求和要求不同,對自己的目標分化不同而已。
因為我一直在強調的自己那麼苦哈哈的攢錢,拼命的加班多掙點工資,只是希望自己每手裡多攢一塊錢,都能成為給自己撐腰的一點資本,累積到一定程度,可以在這個城市裡很好的負擔家人的開支了,就可以把孩子接過來和我一起生活。
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為之去努力的方向。
我承認有很多人賺錢,想一夜暴富,就是為了買大房子豪車,把自己的生活一下子提升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上去。
但是我也很納悶,我努力攢錢,想把孩子接到身邊一起生活,這也是我自己個人的選擇和目標啊,怎麼就不現實起來了,就很理想化呢。
其實不光閨蜜這麼說我,家裡人雖然沒說不同意我的做法,可多少還是有些不認同的。
他們認為孩子在老家生活挺好的,條件也還OK,城市裡消費太高,我們應該趁年輕多賺點錢,以備人生今後的不時之需,實在沒必要興師動眾的把倆孩子接過來拖我們賺錢的後腿。
同樣的我也知道閨蜜是心疼我,她是不忍心看我這麼辛苦的上班,為了多攢錢,不捨得給自己買新衣服、化妝品。
可有時候別人看起來我像苦行僧一樣的生活,背後卻是我努力想要達成願望的決心。
我沒有認為自己少買幾件新衣服,少出去消費了,少吃幾頓大餐,我的人生過得就很暗淡無光,我自己就很委屈了。
相反,我覺得靠自己的努力,慢慢的一點點積攢手裡的錢,讓自己能力一點點增加,直到最後可以完成把孩子接過來一起生活的目標,這個過程真的很好,我很享受。
這不是為家庭犧牲自我,也不是為了家庭扛下了所有後的自我安慰,而是我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在努力的奮鬥前進,也更間接的讓我變成了一個自律、健康、向上的人。
我和閨蜜一直爭論的點就在於,她覺得我這樣做,是為家庭犧牲奉獻的太多了,應該多為自己考慮一下,不要那麼理想化。
我卻認為我這麼做,正是為自己考慮和著想的。
因為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過自己童年那樣的生活,就是爸爸媽媽在外面掙錢,孩子在家裡無法得到爸爸媽媽的陪伴。
就是知道從小沒父母陪伴時心裡的苦,所以,才不想讓我的孩子也受那樣的苦。
我覺得爭論點還有一個區別就是:被動接受和主動選擇,我是主動選擇這樣做,所以不覺得苦。
可有些人是被動的陪在孩子身邊,沒辦法自己掙錢過想過的生活,這裡面的兩種心態是不一樣的。
就像在我們老家,有很多和我同齡的女孩子在家裡帶孩子,他們對孩子的陪伴,只是因為生活所迫,沒有更多的選擇,她們才留在了家裡和孩子一起生活。
老家的現狀普遍都是家裡男的出門打工,女的在家帶孩子,然後每天就是接送一下孩子上下學,自己呢打打牌,網購,跳跳舞的那種生活。
我相信在老家裡很多跟我一樣年輕的女性,並不安於每天就是吃喝,然後圍繞著孩子轉的生活。
可是沒辦法,沒有老人可以幫忙,而她們的老公所在的城市,又負擔不了孩子和她們的開銷,所以只能接受夫妻兩地分居,女的自己在家帶孩子的這種生活。
所以我才說,她們是被現實所迫的被迫接受,而不是主動的選擇在家陪孩子。
這種被動的心理我也能理解,因為我之前也經歷過在家帶孩子,老公在外面打工的情況。
當時我是一心想等老公穩定下來之後,我也去他的城市上班,然後兩個人有一定資本了,再把孩子接過去。
奈何事事並沒有那麼如人意,現實也並沒有跟著我的計劃走。
所幸有機會,我就自己出來上班掙錢,再按照自己的能力,爭取早點把孩子接來一起生活。
主動選擇和被動接受的心理是不一樣的,而自己的願望和為家庭犧牲的心態,也是不一樣的。
我理解閨密對我的心疼和憐惜,她才會那麼為我著想,跟我爭論著,想讓我多為自己想一點。
但是同樣,我也很明確自己想過的生活是什麼,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所以我不會為了家庭犧牲自己,也不會那麼苦自己。
雖說我做的事情好像看似跟犧牲自己,把所有的都奉獻給了家庭沒什麼區別,但是心態不同,選擇不同,目標的追求不同,最後的收穫就會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