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很多人都喜歡看名人傳記,看到這些成功的名人的成長軌跡。但是,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名人成功的經歷,都是百分百精準的嗎?跟作者一樣,我也是特別喜歡“抬槓”,所以很多問題都要刨根問底。沒辦法,都是《幾何原本》背的鍋,因為很多顯而易見的定理,我都要想要找到一些經過驗證後,準確無誤地公理,再推算證明出這個定理來。閒話少說,繼續我們今天的思想實驗。

1 對比論證,鑽牛角尖不是罪

有個興沖沖地告訴我,附近的商場開了一家“完美日記”體驗店,那裡有很多美女呢,非常地養眼。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不喜歡看美女呢,但是,到底“美女”的標準是什麼?俗話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你認為漂亮,那麼在我的眼中也一定是漂亮嗎?不一定!正如作者所說的,你可以把腦海中關於美麗的標準寫在一張紙上,然後用10分鐘的時間想一想,這些標準中哪些是你獨特的審美,哪些只不過是社會的認同。我再把這個問題推向極限: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女人會怎麼打扮自己?你又會如何要求女人呢?還會是現在的標準嗎?

我想要說的是,當你把問題的其中一面分析推到極限時,再去論證這個觀點的背後邏輯,也許跟你現在想的大相徑庭。記得在我高二的時候,就開始文理分科,我是分到理科的,當然就是男多女少。開學第一天,我一眼望去,怎麼咱們班的女生都長得這麼“漂亮”的?但是,過了兩三週以後,就感覺到,這個感覺還可以,那個也還過得去……因為我們的適應了,所以期望值也降低了。但是,當我跟隔壁班以前的同學A君說,我們班的XX人長得挺不錯的,A君就給了我一個白眼:“你不是吧,什麼眼光啊?”當然啦,XX在人群中不是太出眾,不是大眾公認漂亮的那種,但還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獨立的審美觀,有毛病嗎?

今天男性對女性的要求,都是人們互相跟從的結果,每個時代都是如此,這是人的個性思維融入社會思維的體現。換句話來說,社會層面的審美標準是所有人淺思考的總和。流行往往萌發於人群的無意識跟從,獨立思考來自人和人的有意識對比。因此,獨立思考者和人群是有距離的,數量也是成反比的。人群的基數可以很龐大,但獨立思考者不會隨之增多。成為獨立思考者的前提是我們必須做到與別人進行有意識的對比,不是別人告訴我們應該相信什麼我們就相信,而是我們對比之後才選擇相不相信。要善於用“推向極限”的方式去對比分析問題,然後用放大鏡審視、尋找其中是否存在漏洞。

2 死守自己的目標,不要偏離

在2018年,日本關西地區發生了大地震,有一個鋼鐵公司的老闆為了躲避地震,也跟大家一起去到大廈地下室的庇護所。這個庇護所人滿為患,就連呼吸都感覺困難。這樣的苦哪裡是老闆去受的?於是他就跑到外面寬闊的馬路上,還勸其他人:“跟我走吧,在這裡等死幹啥呢?”人們都說:“外面危險,悠著點啊。”這個老闆還笑人們,說:“要是庇護所塌了,你們都被壓成肉餅,不用跑了。”話音未落,他就被大廈的一塊掉下來的玻璃砸中,壯烈“犧牲”了。但是,躲在庇護所的人,最終都絲毫無損。

堅持待在室內的“笨蛋”毫髮無傷,想出去換個地方的“聰明人”一出門就倒下了,死在了寬闊的馬路旁。思維活躍是優點,聰明也不是缺點,但在特定的時刻,達到目的靠的不是聰明,而是看似愚笨的堅持。躲避地震的危險是這樣,提高工作能力乃至經營家庭也是如此。所以要時刻記住你最初的目標,堅定思路,不要偏移,你會比所謂的聰明人更快地獲得成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初的目標,但往往走著走著就偏離了路線,應該怎麼破?就好比我們開車的時候,就要緊握方向盤,總不能讓自己的車左右搖擺的吧?還要看準目的地在哪裡,一旦確定了目的地,就不要輕易改變路線。在行進的過程中,要修煉幾個能力,堅持主見的能力,其他人給到建議,到底是採納還是不採納,還有就是階段性調整思考的能力。當遇到不得不改變航線的時候,就得要有強烈的動機,反覆問自己“到底為什麼要改變目標”,確定是這個目標真的走不下去了嗎,還是自己的貪慾作梗?如果真的發現真的是大環境改變了,不得不改變,才去另尋出路。

3 在問題中找到機遇

在上世紀80年代,有一個大學生不小心碰倒了熱水瓶,導致瓶膽破碎了。第二天,他去了很多商店想買個瓶膽換上去,結果都吃了閉門羹,為什麼呢?因為,那時的商家,熱水瓶都只能是整個賣,沒有單個瓶膽賣的。他很生氣,但是轉念一想:既然我買不到瓶膽,為什麼我就不能做這個生意呢?說幹就幹,他第二天到批發市場進貨了30個瓶膽,然後在學校飯堂門口擺攤賣,不到一小時,30個瓶膽就被人搶購一空。後來,他又進了60個,很快也賣光了。嚐到甜頭的他,還找了幾個同學跟他一起做這個生意,去其他學校賣。幾個月下來,他就賺了1000元!在那個年代,一個富二代,每個月生活費也就30元,他賺到1000元在當年,可是一筆鉅款啊。

從這個故事,我們得到什麼啟發呢?他先看到了問題,然後從中發現了機遇。看到問題時,他是被掌控者;發現機遇時,他成了掌控者。他說:“問題和機遇不是分開存在的,它們是融為一體、不斷轉換的。問題和機遇在互動,它們在不同的眼睛面前展現出不同的形態。熱水瓶瓶膽壞了,有人會把這事當作一次小災難,不會多想,花錢買個新熱水瓶就作罷。幸運的是我多想了一層,問了句為什麼,然後我就掌握了主動權。”人生成果的取得是靠拼命“挖掘機遇”,還是靠努力“解決問題”呢?其實都不是,最關鍵的是對機遇和問題的理解,這決定了人們能否在思考這件事情時掌握主動權。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雕刻時光,讓時光可以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