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便是蓮花給人的印象。關於蓮花的美文詩詞,數不勝數,舉不勝舉。
蓮的一身都是寶,根莖可以做很多美食,花可觀賞,葉片、果實均入食入藥,蓮心就是一種很好的清熱佳品。
用途總會讓人慢慢領悟蓮的好,而花卻是人們收藏的記憶,千姿百媚的美永遠留在人的心中,定格成永恆。
想到蓮,心底總會不由自主冒出“聖潔”這個詞。就像你想起某個人,心底總會不由自主冒出ta的特徵,善良、率真、熱情、活潑、包容、較真、粗獷、細膩……總會有找到一個精確的詞來形容這個人。這個人最明顯的性格特徵是什麼,你是否喜歡ta,是否喜歡跟ta親近,可能跟ta留給你的印象有直接的關聯。
有些人,總會記住別人最美的樣子;有些人,卻總是記住別人的最壞的樣子。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多面性。就像盲人摸象,每個人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有人說大象長得像柱子;有人說大象長得像扇子;有人說大象長得像堵牆……你能說ta是錯的嗎?我們只能說,ta只“看”到了大象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同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你總是看到別人不好的一面,揪著別人的錯誤不放,無異於盲人摸象。
那麼,你是否可以接受別人的觀點呢?還是固執己見,看不到、也聽不見別人的意見,固執地堅守“我執”,不願改變?
曾經有一次,我的兒子就在我的面前表達了對他爸爸的感受,不知道當時他爸爸說了一句什麼話,他就悻悻地嘀咕了一句:“反正你也看不到我的好”。剛巧被我捕捉到這樣的情緒,可以進行溝通和調適。所以,對於自己的孩子,你給予什麼樣的環境,就會收穫什麼樣的結果。“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你種的是瓜卻想收豆,那就是你想多了。
我們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果你的孩子發現你總是看到ta的缺點,而看不到ta的優點,ta會是什麼感受呢?反之,如果你總是給身邊的人正向的回饋,那ta又會是什麼感受呢?
可以說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種積極、一種消極;一種樂觀、一種悲觀;一種自信、一種自卑……。如果是你的孩子,你希望培養出什麼樣的品性呢?問問自己,你給ta這樣的土壤了嗎?
在心理學上,這就叫負強化和正強化。負強化是你總是看到並強調別人的不好。我們應該提倡的是“正強化”。就是總是看到並強調別人的好,哪怕那件事的結果不是很好,我們也可以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至少動機是好的。
比如,假設孩子考試成績不好,你就要批評和處罰孩子嗎?至少ta是想考好的吧?即便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至少ta不會想要這樣不好的結果,所以,即便結果不好,但至少動機是好的。這樣一來,無論什麼事、什麼壞結果,你都可以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孩子的心情自然不一樣,而後面的“結果”自然也就不會一樣了。
在負強化的催化下,人會變得越來越糟,向下發展;而在正強化的催化下,人會變得越來越好,向上發展。可以觀察一下身邊的家庭,父母經常使用正強化,孩子是否要開朗、樂觀一些?而經常使用負強化的孩子,是否要膽小、自卑一些呢?
對於身邊的人、事、情、理、物、境,我們都要多多使用正強化,而不是負強化,特別是對親、近、愛的人。正強化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催化劑,能讓彼此相處愉悅,能讓親人、孩子越來越好,能減少許許多多的家庭矛盾,還能越來越多地挖掘對方的好。即便不是我們親、近、愛的人,如果我們經常使用正強化,我們收穫的也大多是正向的回饋,你好、我好、大家好,何樂而不為呢?
正強化——趨之;負強化——避之。人生,就會越來越美好!
就像蓮,我們應該記住的,是她那美妙、婀娜的身影,千姿百媚、儀態萬千,美之又美,至於不好看的,不愉快的體驗我們何不略去?為何不用更多的“美”滋養自己的眼、滋養自己的心,讓自己、也讓對方多一點愉悅?
20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