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陷入人生低谷的時候,但每個人採取的態度截然不同。意志薄弱的人會借酒澆愁,意志堅強的人會不斷尋找出路。
不同的態度,將會有不同的結果。人生沒有走不出來的低谷,就看你願不願意走出。晚清名臣曾國藩大家都不陌生,然而,他33歲陷入人生低谷時,是如何走出低谷的呢?
曾國藩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當時,曾國藩做了兩件事情,讓他很快重拾信心。
1
曾國藩30歲成為翰林院一名基層官員,即一名從七品檢討。
這樣的官員,按照今天的級別來看,是一名副處級幹部,但在當時大吏雲集的京城,曾國藩就是一名地位低微的小吏。
曾國藩非常珍惜這個官職,工作也非常努力,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獲得升遷,成為一名能為朝廷倚重的大臣。
想法很美好,現實卻格外殘酷,由於曾國藩性格木訥,生活樸素,不善於和上司、同事搞好關係,在工作三年後,也就是他33歲的時候,受到上司刁難,被革去從七品檢討職位,成為翰林院一名不拿俸祿的候補檢討。
2
被革職的打擊,對曾國藩來說,非常大,不僅讓他看不到前途,也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曾國藩一直想做一個“內聖外王”的人,沒想到,自己才工作三年,就將頭上的烏紗帽弄丟了。由於曾國藩將官職弄丟後,身邊幾個和他要好的老鄉、朋友也逐漸疏遠他,生怕和曾國藩走得太近,被翰林院的領導看到,殃及自己。
一個人在京城,沒有親人,沒有銀子和朋友,曾國藩只好讓自己靜下心來,開始鑽研理學、心學。並逐漸找到了克服自卑的方法,曾國藩當時做了兩件事,讓他很快就從人生低谷中走了出來。
3
這兩件事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同樣可以效仿。
第一件事:迫使自己走出去。
很多人陷入低谷的時候,就更加自卑,覺得不好意思去見人,甚至不想和任何人交往。
曾國藩意識到這是一個錯誤後,就迫使自己走出去,和不同的人交往。
最開始時,曾國藩試探和曾經自己關係還算不錯的同事和老鄉來往,可他想得太天真了,大家雖然不會明確拒絕,但都會找各種理由,拒絕和曾國藩來往。
第二件事:和有名望的人交往。
和普通人交往尚且吃了閉門羹,又怎能和有名望的人交往呢?
這才是曾國藩的高明之處。普通人目光短淺,修養差,而有名望的人往往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都十分謙和,很容易接近。
由於曾國藩當時正在修煉理學,有很多疑惑的地方,於是,他就以學生的身份,不斷去拜訪理學大師唐鑑、倭仁等名滿京城的這些大文人。
曾國藩十分好學,在這些名師的指點下,進步非常快,也深得這些大師的欣賞。
被這些大師級別的人認可後,曾國藩發現,以前不喜歡他的同事也逐漸接納了他,都願意和他來往了。無形之中,讓曾國藩的人脈關係得到了極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