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卡爾·羅傑斯是美國心理學人本主義的代言人。主張“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提出了“個人中心取向”“無條件積極關注”“會心團體療法” 等心理諮詢與治療的概念和技術。

羅傑斯一生著述頗豐,我們熟悉的《自由學習》就是他的傑作。當他75歲高齡時仍筆耕不輟,寫下了《論人的成長》。這是羅傑斯用清淺的文字向讀者傾訴了他一生的成長曆程。他一生都在與有心理問題的人打交道,都在與他們進行各種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但是,這本書又並非純粹的心理學書,裡面沒有艱澀難懂的理論論述,有的只是羅傑斯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具體的案例講解。讀這本書,你彷彿跟羅傑斯面對面拉家常。每一個活生生的案例無不勾起你曾經經歷過的教學情景,讓你的心與作者的心碰撞出激情的火花,引起情感共鳴。

讀完《論人的成長》,我腦海中時常出現兩個詞彙“傾聽”與“共情”。這是羅傑斯在與病人接觸時表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即使書中有些案例並未明確提到這些詞彙,但是,我們能明顯感覺到羅傑斯是在認真傾聽,與病人共情,所以才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羅傑斯說:“促進人際關係溝通成長的要素:細心傾聽的能力,更加自由地給予和接受愛。”羅傑斯認為,只有細心傾聽,才能更加自由地給予和接受愛。此時,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曾經上過的一篇課文——《唯一的聽眾》。這是舊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講的是一位自稱耳“聾”的老人鼓勵、幫助一個琴藝糟糕、缺乏自信的小提琴愛好者成長的故事。老人裝“聾”是為了不讓年輕人難堪,增強其信心,但她告訴年輕人她會用心去傾聽,這更加增強了年輕人的信心,最終年輕人走向了成功,這就是傾聽帶來的無窮力量。

傾聽既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境界,在課堂上,學生傾聽老師講授知識,老師傾聽學生回答問題;課後,老師間、學生間、師生間、生生間無不需要傾聽。傾聽就是人際關係溝通的潤滑劑,既潤物細無聲,又化干戈為玉帛。羅傑斯說:“只要我拿不準該主動做什麼,我就選擇傾聽。令人驚訝的是,這一被動的互動方式也會如此有用。”是呀,有時傾聽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記得,有一次,小女回家向我哭訴,某某同學造她的謠,說她喜歡某某男生和某某男生。小女說,“你說我喜歡一個男生還行,怎麼說我喜歡兩個呢?難道我是渣女?”家長聽到這些會怎麼處理呢?是譴責造謠的同學,還是指責自己的孩子?一個豆蔻年華的少男少女喜歡別人,或被別人喜歡都再正常不過了,不存在對與錯。此時,我選擇了傾聽,讓小女盡情地哭訴,講出事情的前因後果,不作任何評判,等哭訴完畢,然後問她:“月兒,心情好點沒有?”小女點點頭。“如何解決,你自己去思考,這不是大難題,我相信你能妥善解決。”我安慰她說。

“即使是針對生活小事,即使本身不帶有幫助的目的,帶有興趣的非評判式傾聽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我們都是小人物,身邊發生的事都屬於小事。小事情,大智慧,處理好身邊小事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處理這些小事中,你若細心傾聽便能與當事者產生共情,進而促進事情的完滿解決。在學校裡,當老師表現出自己理解學生學校生活的感受,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得到改善。小龍曾是我教過的學生,初次接手時是三年級,他調皮搗蛋,上課不愛聽講,下課愛惹事生非,考試經常不及格。一二年級時,教他的老師都感到頭疼。我多次找他聊天,得知他上課不愛聽講是因為老師講得不動聽,下課愛惹事生非是因為閒不住手癢。於是,我告訴他,上課不動聽就不聽,但是老師保證今後上課多設計點遊戲,動聽了你得認真聽;下課閒不住手癢找我玩,但是你輸了就必須聽我的。小龍真的同意了我的約法三章,漸漸地,小龍的許多陋習改正了,學習成績也慢慢提高了。

在人際溝通中,我們要學習並堅持細心傾聽,在細心傾聽中,與當事者產生共情,讓當事者真切地感受到別人對他的認可、理解與支援。當他感覺到自己得到別人敏感而又準確的理解時,他就會形成一系列促進自我成長或者治療的態度,他將會更自主地成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

1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老父親,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