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總結了一波星球碎片感悟:
1/ 遠離讓你焦慮的人
如果你遇到某個人讓你焦慮,包括阿貓,最好的方式就是遠離,或者是暫時先遮蔽了,以後有機會再看看會不會再焦慮。
一般情況下,某些事情讓你焦慮,最大的問題不是別人,就算是別人,你也無法改變別人,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徹底隔絕,然後開始提升自我。
等你到了某個水平回過頭看,你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說不定不僅不會焦慮,還會覺得,這些這麼簡單的事情有什麼好說的。
這就好比,在我們身無分文的時候,看著別人全身奢侈品,你會覺得這個人真是奢侈或者在炫富。
但當你小富了之後,你會發現,這對比起財富來說,不過就是日常普通的消費水平而已,別人也壓根沒想要炫富,只是想在自己經濟條件選擇最貴的,因為某種程度上最貴也代表最好,節省了選擇的時間成本。
2/ 活著的意義需要主動尋找
經常有讀者在不太開心的時候跑來提問:阿貓,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活著的意義是我們賦予他的,是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行動和思考當中慢慢找到的。
不存在你葛優躺在沙發上、無病呻吟、怨天尤人,然後突然給你找到。
如果啥都不幹,就想找到活著的意義,只能說,搞得自己好像在思考哲學深層問題,實際上只是想透過思考這種問題去偷個懶罷了。
推薦書籍《活出生命的意義》:
3/ 害怕 = 練習太少
之前我看過一個調查,大概就是演講這件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極度可怕的事情,誇張到第一是怕死,第二就是怕演講。
的確從基因來看,面對太多人,恐懼是我們的本能反應,因為基因會告訴你,人這麼多,肯定有危險了。
但實際上,無非就是練的次數太少了,普通人又不是什麼名人,根本沒有這麼多演講的場合,一年也許公司就搞個一次說說了不起了。
演講這件事情能鍛鍊的途徑太少,覆盤和反饋的機會越少,以至於我們覺得這件事很難,所以也特別恐懼。
對於這種鍛鍊機會很少的事情,只能自己想辦法去找些途徑鍛鍊,例如退而求次的對著鏡頭說話,把鏡頭當成觀眾,我個人就選擇了拍影片號來鍛鍊“推薦一個年輕人最值得嘗試的副業”。
4/ 能力一般但很自律 > 能力強但不自律
匿名使用者@知識星球 提問:阿貓,冒昧問一下讓您能夠持續學習的動力是什麼呢?拼命閱讀精進自身的目的賺錢還是為了明智?
從統計意義上來看,一個人30歲左右是怎麼樣,基本到了40歲、50歲之後也是怎麼樣,當然,會有個例,但追求小機率逆襲事件不是我期待的。
這算是一種危機感,使我在最年輕的時候能夠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出最好的成績。
自律就是為了釋放我最大的能力,不然的話明明能力很強,但因為不自律而沒有好的成績,這是挺可惜的,比單純因為能力不強而做不好更可惜。
這個類似於張愛玲說的:成名要趁早。或者是很雞湯的一句話:你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至於是為了賺錢還是明智,這兩者都是,但你體驗過精進自身和不斷學習的樂趣,你會發現這比遊戲劇抖音這類消磨時間的玩意要有趣很多,所以,還可以說是為了好玩。
5/ 快樂地賺合適的錢 > 痛苦的賺很多的錢
經常想著如何賺更多錢,如何財富自由。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會加多一個條件進去,如何在最不痛苦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財富。
如果要天天996,失去個人能夠讀讀書自我提升的時間,那薪資再高我也不一定會做。
之前寫過,巴菲特在財務自由前和財務自由後所做的事情基本差不多,也就是說,巴菲特在還沒有財務自由之前,心理上已經財務自由,或者可以說是精神自由,提早找到了有錢也願意做的事情。
這就是,在最不痛苦的情況下獲取最多的財富,只不過剛好巴菲特把這兩個都做到極致,非常不痛苦,也非常能賺錢。
普通人不僅可以想想非常能賺錢的事情,還可以想想如何在相對更少痛苦的情況(甚至是快樂)賺相對多的錢。
6/ 利己也可以利他
說實話,我剛開始寫作沒有想過要不要幫助別人,這也不是我主要目的,但是,我努力讓自己變好、分享好的內容、拓寬思維,就會有一隻無形的手在幫助別人。
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做好,你也在無形之中幫助別人,當然,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也可以思考,這件事情到底是損人利己,還是雙贏,如果是前者應該儘量避免,後者就要全力認真去做。
這就好比,和另一半相處、包括父母和孩子,我知道我們相處的時間非常長,所以我們是最大程度影響彼此的人,而彼此本身的好壞就是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對方。
我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也是希望對方能因我而變好,至少要好於獨處的時候,一加一要大於二才划算,至少不要小於二。
7/ 理性和感性是可以共存的
經常會被人質疑,會不會太理性了不好,肯定不好,如果這個世界全部人都是理性的,那今天就不會有這麼偉大的產品,也不會有今天的世界。
至少每個敢去創業的人,都是非理性的,或者說是感性和理性同時驅動的,因為九死一生的事情為什麼要做,也就不會有了馬雲、馬斯克、喬布斯這些人。
他們最開始誰能想到有今天,背後肯定有無數個“馬雲、馬斯克、喬布斯”創業失敗的,就算在那個節點也許其他創業者和他們也有一樣想法,要做電商、電動車、智慧手機,但他們就是失敗了。
問題就是,人生來就是感性的,理性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沒有人是完全理性的,別人在做一個決定,能充分調動認知能力和足夠的資訊,這個就是理性。
所以並不妨礙理性和感性的共存,創業者最糟糕的時候可以像孩子一樣哭得很慘,也可以在關鍵時刻不被任何情緒影響做出重要決策。
理性也不是冷血,也就是說一個人既可以非常理性,也可以非常感性,這是同時存在的,就好像兩匹馬一樣都能為你帶來力量,就是看你如何更好地支配他。
8/ 重視每個細節
一個細節不重要,但細節夠多,就會變得很重要。
當你體驗過創業、自媒體、網際網路生意、或者是任何客戶群體比較大的事情,你會開始注重細節,因為每一個細微的改變都會對收益帶來很大的變化,就好像星巴克問你要不要大杯這一句話,就是幾個億的差別。
而我們每個人雖然感受不到,但道理是一樣的,因為你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你每個微不足道的舉動,日積月累下來就是鉅變。
9/ 迷信 = 敗給了生活
人一旦遇到比較大的逆境又無法輕易解決就會開始迷信,例如是不是風水不好、是不是平時好事幹少了。
在國外則是另一種形式,例如開始信上帝了,怪不得我之前有個信教的朋友和我說,當你遇到生活比較重大的挫折,你就會開始相信了。
以前我聽到這個說法,給我的感覺就是,我還太年輕,不懂事,沒有悟透生活的真諦,所以不信。
現在我的看法是,單純是這些人對當下的困境手足無措,已經失去了抗爭的動力,所以只能退而求次的選擇相信某些東西來佔據自己的大腦,以此來避開煩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