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們理解悲觀,但生活的底色應當溫暖、明亮。

2021.1.29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感受:想逃避。

逃避紛紛擾擾的網路資訊,逃避領導給你安排的各種任務,逃避各種給我們施壓的人與事。

你只想躺著,只想快樂地當一條“鹹魚”。

實不相瞞,我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緒。但我發現,我的一個朋友前兩年就產生了類似的情緒。

但最近,我get到了她的情緒點。

起初,我的猜測是,是不是自己變懶了,是不是該好好反思了。

而這些天我恰好看了一本書——韓炳哲的《倦怠社會》。才知道,這種倦怠的情緒已經蠻普遍了。

韓炳哲認為,人們生活在一個過度積極的時代。競爭激烈、以服務為導向的社會正在損害後現代的個體。壓力和疲憊不僅僅是個人經歷,也是社會和歷史現象。

日本的“蟄居族”、韓國的“尼特族”就是倦怠社會中的典型人群。(尼特族:寧可在“麥當勞受凍”,也不願工作,認為“工作就是浪費生命”)

上個世紀,是免疫學時代,人類對抗的是病毒、細菌。

而當下,人們開始更多關注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等精神層面的疾病。

這也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曾經我和朋友探討,為什麼當下得抑鬱症的人那麼多?

普遍到,我身邊出現抑鬱症狀的人,已經不是一個兩個了。

以至於,現在任何一個人患上抑鬱症,我都不覺得奇怪,都在我承受範圍內。

與此同時,我也經常提醒自己,一定要多多關照自己的情緒。每次不開心了,一定要嘗試去調解,透過運動、轉移注意力等等方式讓自己從壓力中跳脫出來,不要在一件事情上和自己過意不去。

當負面情緒不斷累積,最後總會崩潰。崩潰的爆發點很可能只是一件小事。

真的,不要覺得抑鬱症離自己很遙遠。我們被裹挾在社會的快節奏中,很多時候身處隱形壓力中但不自知。

當我們成為社會運轉的“螺絲釘”、“工具人”,而後意識到自己個性喪失、可替代性極強的現實,倦怠情緒的產生太正常不過了。

我們能做的,不過是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壓力和放鬆的平衡。

大廠員工猝死的新聞讓人惋惜,我不覺得亮眼的績效就等同於成功。

人這一輩子,真正的成功,應該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過好自己,順便寬容待人。別躲在網路ID後肆無忌憚罵人只為抒發個人情緒,而不去思考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精神傷害。

當每一個個體都多一點善意,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要和情緒對抗,在情緒的泥沼裡反反覆覆地跌跌撞撞。

我們理解悲觀,但生活的底色終究應當溫暖、明亮。

我們可以偶爾倦怠,但終要積極些、要有盼頭、要有期待、要對自己有要求。

有一本書叫做《微習慣》,傳達的核心觀點是當你不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可以嘗試給自己制定極易完成的任務開始。

微習慣“微”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執行起來沒有任何壓力。

比如,如果你覺得背單詞很困難,你不用每天讓自己背200個單詞,可以嘗試每天先背10個單詞;如果你想減肥,不用每天跑3000米,先跑300米。

但微習慣養成的前提是,按時執行。

當你輕輕鬆鬆地完成了微小的任務,你就會進入幹一件事的狀態,產生行動上的慣性,然後慢慢增大任務量也變得可以接受。

相反,如果你一開始給自己制定了每天跑3000米的計劃。很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第一天你堅持了,第二天你也堅持了,但第三天你就不想動了。

原因是,前面兩天的運動量,過度消耗裡你的精力。這不僅是體力上的,還有自制力層面的精力,於是你很難找到堅持的動力。

我們想當鹹魚的心,也並不渴求一直“躺平”,不過是想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停下來短暫歇息。

我們偶爾倦怠,但常常想進步。享受當鹹魚的快樂,也要有“打工人”的積極心態。

願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明媚、亮堂。

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為什麼我要做個穩穩的打工人,因為創業真不適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