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在的鄉村裡,大人們都是“講情義”、好面子的。每逢婚禮、喪禮時,各方“親朋好友”們總會相聚在一起,共同操辦“事務”。
可是,會有這樣的人,在別人面前可能唯唯是道,但在背地裡,也就是在家裡,就會問,“名單薄上有沒有他?”
若沒有,下次是婚禮或者喪禮,就可以考慮不去或者少給點“禮錢”。在這裡的交往原則就是,“你幫我,我幫你”。可是見過誰是真心的呢?
我奶奶跟我說:“像婚禮、喪禮這種需要幫忙的就去,不然誰以後幫你呢?”
是啊,是因為我需要幫忙,所以我才去幫你。是因為我不希望往後“辦事”的時候不是那麼冷清,所以我才去幫你。
在這裡,有何真情實感呢?“我幫你,純粹就是為了讓你欠我,或是我還你!”
多麼可悲,多麼可哀!一天就活在虛情假意的日子裡!弄得自己“飄飄乎”找不到方向。每逢過年前後,遇上那麼“幾場”,“風風火火”的去,回時卻徒留人憔悴,回到家,也不見得有好臉色。這就是“情”?這就是“義”?
“行”與“心”不符,何能換來真情實意、輕鬆快樂的生活?
在這鄉村裡,大多人都好面子,所以每逢婚禮或喪禮,總想辦得“風風光光”、“體體面面”的,可是前來的親朋好友和自己有多熟?關係有多好?誰又真心實意的送祝福、給禮錢呢?
為了那一點“熱鬧”,“我”接受了“行與心”不符的祝福;為了那一點“情義”,“我”虛偽地去寒暄與幫忙,徒增苦惱。意義何在?
花了時間,辦了“行與心”不一的事情,怎能符合自然之道?怎能做個最真實、最痛快的自己?難道人真的就只能在這個世界上虛情假意的度過一輩子嗎?
圖源網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