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後,結合感悟所寫。
如果我當時好好學習,就不會混成現在這個樣子。如果不受原生家庭影響,我就不會有這樣奇怪的性格。我們之所以變成這個樣子,都是因為過去的種種經歷。過去的經歷真的那麼重要嗎?阿德勒認為過去的影響確實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但關鍵問題在於:經歷本身並不會決定什麼,決定我們的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先看一個故事:
有一個青年,他常年躲在自己的房間裡閉門不出。他很希望走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像正常人一樣擁有一份工作,擁有很多朋友,他很想“改變自己”,但他一想要到外面去,就心悸不已,手腳發抖。他想要做出改變卻無法改變。
這個青年怎麼可能毫無理由地躲在房間裡閉門不出呢?會不會從小受到了父母的虐待?會不會在學校或職場等人際關係中受到欺辱而留下了心理傷疤?會不會太過嬌生慣養?總之,現在他的這個狀況(結果)肯定與過去某個經歷(原因)有關吧。
阿德勒認為,青年現在的閉門不出與過去無關。他認為青年並不是因為不安才無法出去,正好相反,是因為不想出去才製造出不安情緒。
是不是所有被父母虐待的人都閉門不出?是不是所有在人際關係中受到侮辱的人都閉門不出?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不管青年是受到了父母的虐待,還是在人際關係中受到了侮辱,都不能直接導致青年閉門不出。導致青年閉門不出的是青年賦予這次經歷的意義。可能青年把過去那段經歷賦予成:一旦出門,就會受到傷害,那麼青年就會害怕出去。可能青年閉門不出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心,害怕一旦踏出家門,就淪為無人關注的“大多數”。其他人把同樣的經歷賦予成了其他的意義,所以就沒有閉門不出的現象了。
因為青年害怕受到傷害,所以他選擇把這次經歷賦予成:一旦出門,就會受到傷害,所以才製造出了出門就會不安的情緒。或者青年想得到父母的關注,所以,為了達到不出門的目的,才製造出不安情緒。
雖然青年的這種不安是真實存在的,甚至可能被頭疼或者腹痛所折磨,但這些症狀就是為了達到“不出去”這個目的。
為什麼青年明明想出去,卻又製造出不安的情緒讓自己達到不出去的目的呢?因為與出去(改變)可能受到的傷害相比,不出去的這種糟糕現狀是他可以忍受的。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之所以現在不優秀是因為之前沒有好好用功。其實這句話中包含著:因為之前沒有好好學習,所以現在已經無力迴天。這句話就是在為無法改變找藉口。這不就是我們為了達到不想改變這個目的而找到理由嘛。表面上我們想改變,卻害怕改變,所以為了達到不改變的目的,我們把不能改變的原因推到了我們過去身上。
怎麼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我們要為過去的經歷賦予新的意義,我們只要重新選擇生活方式就可以了。怎麼選擇呢?我會在自我治癒系列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