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
學習工具的配置,是一個很容易“走火入魔”的領域,你會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比較,選購,然後焦急地等待快遞,之後又是反反覆覆的後悔,退貨,又或者整天擺弄這些東西。
到最後,你不僅多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些瑣事上,而且最終你會發現,這些東西並不會提高你的效率多少,更不會幫助你提高毅力,提高你持續工作的能力。
單位時間內的生產量*工作時長=生產總量,提高百分之十的效率,不如多學習和工作一個小時,況且工具對效率的提升往往也就是一個零頭而已。
這些年大家都學聰明瞭,知道要提高效率,不能死耗著,甚至透過限制每日的學習時間來倒逼自己提高效率……這些方法和理念本身都很好,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的努力程度和每日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還遠遠沒到要談提高效率的程度。
說白了,就是在打著提高效率的旗號偷懶,但真正的強者,往往都是效率超高,並且每日工作和學習很長時間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狠人,因為他們,在兩頭下注。
消費社會消費社會一個最大的詭計,便是把“用什麼”,等同於“是什麼”和“產出什麼”聯絡起來,好像你拿著一個更高階的相機和電腦,有更高的畫素和色域,處理的照片就能更好看,有一個平板,效率就能提高很多很多一樣。
所以,他們到底是購買了一個效率工具,還是一個玩具呢?我相信這個問題不難回答。
所謂“更好的工具”,往往會提供更好更優的功能,但這隻佔其中很少一部分,它更多的,是在提升體驗,而這種體驗本身,對一個刻苦學習的人來說,應該是無關緊要的。
一個萬元以下的電腦和一個近兩萬元的電腦,對於大部分非影視等其他專業人士來講,真的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區別嗎?沒有,但廣告會把這個產品包裝成有關“新”,有關“更強”,“更好”的一個形象,在這個過程中,“體驗”終於完成了自己的跨越,變成了“功能”。
為什麼筆者要強調不要被這些東西迷惑?因為人的心智是有限的,整天被這些東西牽著走,你很難再去認真思考其他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像這樣的騙局,在職場、生活和人際交往當中,其實很常見,而你看穿,並且主動逃離這些東西,就是你學者聰明點的重要標誌。
我錢多怎麼著對於筆者以上的說法,一般有兩種迴應,一是我錢多,怎麼著,二是我沒錢,我很安全。
沒錢買,不代表你心理不想,筆者所談的,是一種心理隱疾,而不是要倡導某種消費觀,它本身代表著認知的偏差,需要多加警惕。
當然,不管你的理由是錢多,僅僅為了買個開心或者買個情懷,還是為了一些個人情感上的原因,你的購買當然可以隨意一點。
雖然筆者對這種東西有所批判,但這些東西實際上也沒有多重要,如果你真的那麼相信,那他也許可以成為你“自我實現的寓言”和“安慰劑”,我們都是來走一遭的凡人而已,人的一生,不就是自娛自樂嗎?
允許的話,可以你給自己買一個好用的工具,如果壞掉了,也要毫不猶豫買新的。但是,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應該更新換代,獲得所謂“更高效的體驗”而去做無所謂的升級,因為你在這個過程中消耗的精力是不能計算的。
從決定要不要買,到最終下單,等待收貨,然後新鮮感褪去,開始反悔,然後持續地關注新產品,繼續跳坑,這很也許可以很歡快,但終究是不理智的。
工具,有一個就行了,但是必須要有,不需要太好,最終決定你的成果的,還是你的雙手,你的勞動。
(END.)
-------------------------
(*^▽^*)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