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性教育制約著人的思想觀念。相信大家與筆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在中國社會,特別是性教育方面,從小到大幾乎無法在課本之上看到,對性教育深入詳細講解的,即使有也會讓老師一句自己去看看就行。記得筆者上初中的時候,當生理衛生老師講到關於生殖器官的時候,總會隨口一句,以下的內容你們自學就行。即便有個別思想開放的老師,當講到男性生殖器官的時候,也會讓女生離開回避,當講到女性生殖器官的時候則讓男生迴避。對於這樣的教育方式,何以能讓年青一代真正的瞭解到自己是怎麼產生,從何而來,是怎麼最終成長為人的。這些並非只是筆者的觀點,相信也是很多朋友都可能產生疑問的地方。
同性戀並非是宣傳的產物。或許有些朋友們會說,身處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網路資訊化如此高的情況之下。對於青少年在網路平臺上也有可能接觸到不利於自己健康成長的一些資訊,對於這樣的資訊如果不稍加引導便有可能導致他們誤入歧途。這樣的理解原本沒有錯,但更關鍵的問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如何才能在他們獲取未知資訊方面知曉,並加以正確合理的引導才能消除他們在理解方面形成偏差。孩子的心理永遠都是帶著好奇之心,你越是迴避的事情他越感興趣,真正要消除這些好奇之心,唯一能做的便是把他變成常態化。從正面進行講解同性戀的產生過程,那樣才會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能有效的進行區分。而不是選擇性的進行隱藏和掩蓋,那樣只會背道而馳造成惡性迴圈。
喜歡同性不代表就是同性戀。很多人都會問到一個問題,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會對某些同性過於喜歡,那麼這能解釋成是同性戀嗎?其實,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是屬於感情動物,難以避免的會被生活中的某些人的一些舉動所感染,從內心的深處產生一種相應仰慕和喜歡。但這種喜歡不能就說明他是愛對方,而是處於一種感激和感謝,像我們生活當中父母疼愛孩子,長輩疼愛晚輩一樣,這屬於感情中的一種,或為親情,或為友情。如果此時的年輕人無法將友情與愛情進行有效區分,誤以為友情便是愛情,那麼如果在自己無法獲取到相應正確客觀解釋的情況之下怎麼去排憂解疑呢?那麼此時如果能在某些平臺上看到類似此類同性文章,他們是不是便就找到了相應合理的答案了呢?
同性戀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因素。對於同性戀來說,先天的因素還是大於後天的因素,有些年輕人從小就喜歡同性,壓根他就對異性不感興趣。面對這樣的人群,如果家長後天想強行去改變他們接受異性,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都很難讓對方真正的接受此安排。即使你用強迫手段威逼對方接受你的安排,最終產生的的效果是否就是你想象中的那麼完美呢?後天因素的影響多發生在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內心迫切需要得到滿足,如父愛、母愛的缺失,還有就是父母過於嚴厲造成他們性格上的發育不健全,從而影響到他心理逆反,長期下去便形成一種陰影,從而最終影響到他的性傾向問題。
孩子是一張白紙,看你想給他什麼樣顏色的畫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同一張白紙,作為家長和老師如果只給他一隻黑一隻白的筆,那麼他所勾勒出的畫永遠都只是一張黑白畫。這就足以說明了一個問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合理正確的引導尤為重要,而不能因為自己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教育,最終走向另一條道路的責任推給社會,推給網路。中國式的教育不僅要維持傳統文化優點,但也要結合社會潮流新事物,否則這樣的教育只會延誤後代,最終造成嚴重的社會性問題的產生。
所以,如果我們總是迴避同性戀的問題,總覺得同性戀在中國社會是一個不應該談論的社會性話題。即使今天我們各大平臺都禁止同性戀題材的作品不讓出現,那麼筆者想請問,中國社會就真的能杜絕同性戀不會產生了嗎?相信答案永遠都是否定的,因為自然規律的產物並非可以透過人為干預和制止而能所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