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朋友,你認為最好的婚姻狀態是什麼樣子?

獨處時的女人大概說不出所以然,一切都覺得挺好的,只是單純地想和對方在一起。但一群女人在一起時大致會各自炫耀:我老公可會掙錢了、我老公對我可好了、我老公可優秀了……吧啦、吧啦,說出了自己的觀點之後,便會列舉許多事例以證明自己說的是真的。

獨處時的男人想必也說不出許多,總之感覺也不差,偶爾想起對方,還會傻傻笑一笑。但一群男人在一起時,大致會各自攀比:我在家的地位可高了,說什麼老婆都會言聽計從、做什麼老婆都不敢有怨言……

你看吶,兩個人的幸福,往往只有獨處時才能細細品味,也往往只有獨處時要求不高,就只是單純的感恩“生活中有你”。但一群人在一起時,幸福的定義便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改變。

若是這定義只是在聚集時“口嗨”一番,對兩個人的婚姻便也無傷大雅。怕就怕在有些愚蠢的人,在“口嗨”之後,心中對幸福的定義便也悄悄發生了改變。

“好與壞”,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不同的人定然會有不同的定義,而影響定義的因素包含見識、認知、年齡、經歷,等等、等等。

如果能從自我出發,靠自我的感知定義所謂的幸福,那麼你的內心便會獲得滋養和滿足。但若是受慾望指使,或者被外界所影響,那麼你的內心便會感到空洞和失望。無可厚非,人本身就是一個慾念不足的生物,懂得“知足”,方能“常樂”。

朋友,你感覺的不幸,是真的不幸,還是想象著不幸?

關於幸福,有的人靠物質苦苦支撐、有的人靠幻想艱難維持,當物質欲得不到滿足、當自己突然走出幻想,幸福感自然也“不攻自破”。

其實,這世間哪裡有所謂的幸福?幸福,不過就是在失去之後的遺憾和後悔中,漸漸生出來的從前的日子罷了。

所以,你從來都身處幸福,不過你從來都不在意罷了!

一直以來,你都是拼了命地去追求幸福,不是嗎?而定義幸福的標準,從來都是人云亦云、聽風是雨。以至於最後的最後,在你的生命中早已沒有幸福可言,留下的不過是無數得不到滿足的慾望罷了,不是嗎?

其實,在這人世間,從來就沒有完美的婚姻和人生,有好的,有更好的,但一定不會出現完美的。因為,人是個慾念不足的生物。同時,完美便也意味著滅亡。盛極必衰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誰也別妄想打破天命。

相敬如賓也好,琴瑟和鳴也罷;激情浪漫也好,平淡如水也罷;所有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在這變化的世界,人總是要學著適應的。而所有適應世界做出的改變,都應該是能得到人們的理解的。

就像“有錢有閒的夫妻,常常兩人攜手出遊、激情不斷卻各懷鬼胎”和沒“錢沒閒的年輕小夫妻為了生存終日奔波,甚至一連幾年不曾發生夫妻關係卻依舊相愛”一般,各有各的生存模式、各有各的道理,你又如何分辨誰幸福誰不幸福?

朋友,其實最好的婚姻你一直擁有,發現了嗎?

作為一名情感博主和寫作者,我的世界中,總是能遇見許多矛盾,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別人的。

就像前幾次凌晨三四點,我從公司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家,剛走到樓下就聽到大分貝的爭吵聲傳來。想也不想,2樓的住戶一定是又在吵架。

從平日裡他們的爭吵中大致可以推斷,他們是一對年輕小夫妻,男方熱衷於創業,但近些年卻屢屢受挫,好幾年的時間欠下了許多外債,讓兩個人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女孩在認識男孩的時候,他正處於事業上升期,在愛幻想的年紀,她愛上了優秀的他。但現在的他已然落寞,女孩便對他多了許多指責,還想要控制他的生活。可驕傲的他,又怎麼甘於受制於人呢?不斷地爭吵便也如此發生了。

哪個小姑娘在年輕的時候,對生活和婚姻沒有美好的憧憬與期待呢?這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只不過隨著歲月流逝,許多年輕時的美好幻想漸漸被現實消磨殆盡罷了。

“人到中年,最好的婚姻就是:互尊”。這是我從許多中年人口中得到的答案。

何為“互尊”?按照字面的意思無疑是“互相尊重”。

但什麼又是“互相尊重”呢?這裡面的門道可就多了。琴瑟和鳴是互相尊重、相敬如賓也是互相尊重;激情四溢是互相尊重、平淡如水也是互相尊……

真正的“互尊”,是做到“放任對方自由”,是精神上的層面。既不是為了滿足自我放縱,更不是為了禁錮和束縛對方的思想和行為。是即使我們在一起,我也不會去不干預你的夢想和追求,甚至能全身心地支援你;是即使我們生活困苦,但彼此的精神都能得到富足、都能感受到輕鬆與自由。

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這便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尊”。我們即使被生活和婚姻捆綁,但我從不認為你是我的附屬品,從不要求你以我為中心、圍著我轉、聽命與我。這便是相互依賴,而又相互獨立。

你很好,但我也不差,這便是夫妻對自己最好的認知。我能認識到自己的優秀,而你,也能欣賞到我的美麗,這便是婚姻中最好的相處模式。

愛從來就不是讓自己成為對方的負擔的理由。愛講究的是求同存異、不同而合:並非逼迫、攀比,而是忍耐、包容、改變和妥協。

最後,願您在愛與被愛中,盡情地享受之這溫柔的時光、溫柔的人!

10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雜感略記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