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往期直播中收集到的問題,現抽取四個問題進行解答和回覆喔~
小時候父母離婚,讀書時代被同學欺負,不敢還手,現在30歲有社交恐懼和自卑,請問我該怎麼辦?
胡慎之:小時候被欺負,不敢還手,是因為你沒有支援性資源。在那個時候沒有父母作為支援性資源,你自然而然沒有辦法很自信地去應對這一切。而且另一方面,你會覺得自己特別可憐,希望身邊的人能夠對你手下留情,但是往往這種情形不會發生。
那現在的你30歲了,其實你的手裡是有你的支援性資源,比如你跟他人建立的一些社交關係,這都是你的支援性資源。
如果你因為害怕外面的人都是欺負你的人,不願意去社交,那你就缺乏了支援性資源。而當你缺乏了,你就會覺得社交的人很可怕。這樣就會陷入一個惡性迴圈裡。
所以那些在青春期喜歡呼朋喚友、約架的男孩子,在長大後面對很多事情相對其他人比較大膽,是因為這些人把以前的社交關係內化成自己的支援性資源。
因此,你要先把你身上的標籤撕掉。當你把“我是一個被欺負還不敢還手的人”作為自己的標籤貼在身上,還一直不撕掉,那麼你壓根就不想去遇到任何事情,即使遇到任何事情,也不知道怎麼去處理。其他的,我想還是需要進一步去深入瞭解的。
怎麼去引導好青春期的孩子?
胡慎之:當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他們就要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比如社交問題、人際獨立問題、學業選擇問題等等。同時還要應對自己身體發生的一個快速變化,包括第二性特徵等各方面東西。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要面對很多事情,孩子們或許會按照曾經你給他們的榜樣形象去應對各式各樣的煩惱。當孩子們正在努力地去應對時,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家長引導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因為覺得孩子做得不夠好,還是隻是家長希望讓孩子變成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呢?
我們都是從青春期過來的,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個強大得無所不能的自尊,這讓孩子們想去嘗試很多事情,自己解決很多事情。那麼當他不需要引導的時候,我們去引導,反而會引起彼此之間的衝突。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還是要視情況而定。
我的孩子5歲了,是個女孩,特別膽小,晚上在家裡也需要大人站在背後,不然就會害怕,哪裡都不敢去。
胡慎之:首先,我們要分清楚這個孩子在其他時候的表現,如果大人不在的時候,她會有什麼表現,還是她只在家裡才這樣。
如果她在家裡才這樣,有可能是她正在滿足家裡人想要有一個膽小孩子的願望。或者說你覺得你自己的孩子很膽小,那麼孩子就會去扮演一個膽小的孩子,然後來滿足你,這是對自己父母的忠誠,也是對重要客體的順從。
因為孩子的膽小,會讓父母覺得這個孩子讓自己消耗更多的精力,但同時也讓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的幫助更大,更顯示出父母的強大感,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可能是父母沒有教會孩子怎麼去應對害怕感覺的能力,那麼孩子的一個社會化過程就不是很順利。父母可以讓孩子去發展一些人際關係,讓孩子從中獲得一些支援性資源,比如同學會告訴她我怎麼應對害怕的感覺。
比如,我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因為在同學家看了一部恐怖片,晚上睡不著,狂出汗,一閉上眼睛,恐怖片裡的殭屍都來了,他那時是很害怕的。
在這個時候,我就要成為他的支援性資源。我給他講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把爸爸想象成超人大戰殭屍,結果會怎樣。後來,他就沒有來找我,同時克服了害怕的感覺,在覺得爸爸跟殭屍打架很好玩的感受中入睡。
同時,他還跟一起看恐怖片的同學分享了這個經歷,幫助他們一起應對害怕的感覺。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太過於膽小,那麼他內在肯定缺乏一個能夠支援他的客體,一個強大的客體。
先試著做到以上幾點,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孩子有沒有什麼改變。
孩子在7個月大的時候做了兩次大手術,這個創傷需要怎麼修復呢?
首先,我們要清楚,這樣的孩子相對來說會比較敏感,這樣的經歷也一定對孩子造成影響的,但是這些影響有多大,給孩子帶來什麼不利的表現,現在暫未可知。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知道,不要什麼事,都往創傷經歷上面靠,因為這只是在泛化焦慮。
其次,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做過兩次手術,就把他當成是一個有創傷的孩子對待,而應該嘗試把他當成一個正常的孩子對待。
再者,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成長裡可能會遇到一兩樣東西能讓他建立起安全感,如果你發現了,可以嘗試著讓他做更多。
最後,這樣的孩子更需要擁抱,更需要肌膚接觸,所以儘量多給他擁抱,讓他待在你身邊更多一些,那麼慢慢地對他的影響可能就越來越小了。
作者簡介:
胡慎之,關係心理學家。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50位心理學家之一。
向日葵心理諮詢創始人。
中國心理服務機構聯盟副主席。
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顧問。
20年的諮詢實踐,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