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喪父母、中年喪配偶、老年喪子女、少年無良師是人生四大悲。尤其是老年喪子,那種對未來的無望之痛是極其悲痛的事。
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年代的人,現在都進入退休期。這一代人參加工作時間、結婚生子的時間大多在八十年代,是計劃生育國策最嚴厲的時間,獨生子女是這些人大多數的選擇。
人有旦夕禍福。由於災難、事故、疾病、意外等原因,當子女突然出生不測,對於獨子家庭那就是天塌下來一樣的打擊。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有因為交通事故而喪子的老人,多少事故賠償對他們沒有多少意義,多少錢也難以挽救失子之痛;也有因癌等疾病而失去愛女愛子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成為他們晚年最大的不幸;還有的因為失戀、工作挫折或者其它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自尋短見的,子(女)的自私與懦弱給漸漸老去的老人留下的只能是無限的惆悵……
失獨,一個重大而嚴肅、悲痛而現實的社會問題。它告訴我們:珍惜生命、呵護生命、抗擊挫折、減少事故,強化生命教育、責任教育、挫折教育是多麼的重要;告訴我們:關注關愛失獨老人的心理、身體健康,建立靈敏高效的預防、干預機制是多麼迫切;告訴我們:放開生育政策與有效保障育齡婦女二胎政策落地、進一步降低生育教育成本,有效降低失獨風險,又是多麼的現實。
子女對於老人,不僅是未來的養老保障,更重要的則是老年心理的寄託,是人類繁殖生息的希望。這是需要每個當子女的要清醒認識的一點。只要有了這種清醒的認識,就有了家庭責任感,就有了關愛生命、呵護生命的自覺意識,就有了最大的孝心。
另一種現象是所謂一種新型不孝的蔓延。現在的孩子與過去艱苦年代不同,有些孩子遇到父母無意間的冷落,遇到一些工作上不是問題的問題,遇到一些生活中不是打擊的打擊,父母一無所知,孩子卻已經淚流滿面。有些父母不能站到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總是以為孩子在外邊工作、打工,就是抱了金娃娃,隔三差五地給子女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子女如果沒有滿足,就以為是子女不孝。甚至極個別的父母,偏聽偏信,擺功叫苦,小病大養,無病呻吟,以引起子女的重視。有些老人身體尚好,退休時間一大把,不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而是無所事事,消磨時光。有些子女由於種種原因,成為“剩男剩女”,父母更以為是大逆不道,逼婚逼嫁,讓子女苦不堪言,甚至張口不孝、閉口無能,口不擇言地訓斥之。這些所謂的新型不孝,其實是缺乏溝通、缺乏理解擴大了的“代溝”。
社會需要理解,父子兩代人也需要相互理解。父母對子女不僅需要愛,還需要理解;子女對父母不僅需要孝敬,還需要適時和解彌合“代溝”的裂痕。
這是我以為應當注意的兩個不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