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你好,我是魚堂主。

我寫這個號,主要就是想分享“思考和行動”方面的知識。

內容比偏向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維,對待行動問題講的也比較真實扎心,讀下來是需要一點勇氣,初衷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加客觀的看待生活問題,而非抱著一堆幻覺去生活。

當然很明顯的代價,沒什麼閱讀量,我明白這樣的內容,能看進去的人本來就很少,看完能行動的就更少了。但是我相信,肯定還是有那麼一群人,認清真相依然願意去努力學習的人,我就為你們服務的。

好處也很明顯,能長期跟下來的讀者,都是有較高的思維基礎,或者希望提升自我的思考能力的一群人。

內容就是一個相互篩選的過程,能在這裡聚集一批,努力上進、熱愛學習、獨立思考、真實行動、情緒穩定、長期主義等標籤的人群,也是一件很值得努力的事。

在這裡我會堅持分享批判性思維,和對複雜問題推理的過程分享。

原因也很直接,就是網際網路時代,資訊已經不稀缺了,反而注意力越來越稀缺,我要給哪些把注意力分給我的夥伴,看到值得你花注意力的東西。

人人都能發表自己的觀點,選擇看誰的這個注意力已經不夠用了,因為注意力稀缺,大家就從內容競爭,轉變成注意力爭奪。

這些因素導致了,目前的網際網路現狀,各種吸引眼球的觀點,各種刺激人的標題黨開始橫行。

這就造成了一個後果就是“史特金定律”。

史特金是個科幻小說家,他說,“不光是科幻小說,其實任何話題的內容,90%都是垃圾”。他說這話的時候還是精英的印刷機時代。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垃圾的比例可就遠遠不止90%了。

多種選擇是好的,但內容過多就會把人淹沒,特別是現在的個人,對資訊辨別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這會導致一個什麼後果?

美劇《切爾諾貝利》一開頭就回答了這個問題:“謊言的代價並不是它會被錯當成真相。真正的危險在於,如果聽了太多的謊言,我們就失去了識別真相的能力。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在乎什麼是真相了,而只能滿足於編造的故事……”

這個感覺就像環境汙染,開始有一點臭氣大家都受不了,慢慢臭氣越來越多大家就習慣了,不僅習慣了惡臭,還覺得吃飯挺有味道。

下面借用《專家之死》書中觀點,來說明一個問題,為什麼網際網路讓人變蠢?

先說下我的觀點,不崇拜專家,也警惕無知

1,資訊過載

這個幾乎是自由的必然結果,以前知識被精英階層把控,你只要找到靠譜的作者,基本上就能得到一些不錯的知識。

現在資訊自由,每個人都可以分享知識,一個人如果無法分辨出,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就會產生資訊過載,被淹沒在資訊洪流當中,自己還來不及分辨,就馬上有更新的資訊傳來。

時間久了,就被各種錯誤的、膚淺的、片面的、極端的資訊淹沒,沒有人能在垃圾資訊的攻擊下倖存。

書看不進去,一篇文章只能看下標題和開頭,馬上又迫不及待的奔向下一個資訊。

因為我們已經停不下來,一旦停止馬上被巨大的虛無吞噬,寧願在各種小影片裡沉淪,也不想被空虛孤獨中吞噬。

我對這個觀點,沒有那麼悲觀,從目前情況看,確實如作者所說,我們被各種膚淺刺激的資訊包圍,但隨著資訊的演化和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肯定會產生突破。

可能會分為兩種人,第一種人,完全放棄抵抗跳入更大的資訊洪流,另一種在惡劣的資訊環境中成長,開始迴歸尋找更有價值的資訊源。

2,對專家的主觀惡意

過去的資訊源一直被各種知識分子控制,只有精英階層才有傳達觀點的權利,相對來說就比較傾向傳播對自己有利的內容,這個讓我們平頭百姓非常不爽,現在網際網路時代來臨了,底層人民終於掌握了自己的話語權。

加上現代社會對專家定義的放開,隨便來個阿貓阿狗都說自己是專家,因為這些混子的加入,專家的形象在人民群眾當中一落千丈。

這就從過去有事找專家,轉變成凡事都跟專家對著幹,專家說早上少喝粥,網民就說他不愛國。

專家並不是不犯錯,而只是犯錯的機率比較小。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專家們犯錯的機率怎麼也小於50%。如果你非要當個槓精,什麼都跟專家擰著來,人家說東你非說西。那麼,比較蠢的那個顯然就是你。

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冒著巨大的風險去當個槓精呢?

尼科爾斯認為,主要還是太寂寞了,太渴望被接納了,太渴望能佔別人點兒注意力了。

3,死在即時反饋

網路最大的問題就是破壞了反饋機制,過去寫封信都要半個月才收到,兩個人月初可能生氣,等信到了可能就不生氣了。

現在呢,即時資訊讓人打破了障礙,這就是讓人變得越來越浮躁,手比腦子快,還沒想明白呢,話已經說出去了。

網上為什麼有那麼多反轉事件,就是凡事聽一嘴,立馬就敢下判斷,然後又被啪啪打臉,面子上又下不來,怎麼辦?

於是就引發了“逆火效應”——越是蠢,就越是要花更大的力氣來為自己辯護。

仔細看在網上,大部分爭論都是基於觀點的競爭,觀點這東西哪裡有什麼對錯。

我喜歡某明星,你不喜歡某明星,誰對誰錯?

4,比別人厲害的幻覺

現在看到一篇文章,還沒讀幾行就來一句不就是在講XX嗎?這個有什麼,然後就放棄繼續閱讀,奔向下一個戰場。

過去是有一本書看就不錯了,現在網際網路上,內容明顯是過剩的,讀者的注意力反而是稀缺的。

雖然我啥也不懂,但是我關注你,能開啟你的文章已經是很看的起你了。

過去對知識的尊重,在這一刻蕩然無存,過去輸出知識的人受尊重,現在心態已經完全轉變,大家都開始想盡辦法去取悅讀者,以求換來一點注意力,再轉賣給廣告商換取收益。

作者越迎合讀者,讀者就越覺得自己厲害,慢慢出現一種幻覺,作者說的就是我想說的,作者想的就是我想的,只是我沒有寫出來。

滋生出更加嚴重的群體效用,看那個名人發言讓自己不爽,就上去把他給滅了,像講法律的羅翔老師,因為分享一段話,被網友罵到退出微博。

在一次次的網上罵戰中,通常都是人數佔多者勝,慢慢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勝利的就是正確的。

5,資訊反饋陷阱

現在做什麼事都要講點資料,而我們在網路世界的所有行為,都會被記錄分析,並且在下次給你推薦更讓你喜歡的東西。

你喜歡什麼,他們就給你看什麼,在這樣的資訊反饋中陷入一種錯覺,大家的觀點都是跟我一樣的。

我比別人都厲害,我看到的觀點都跟我一樣,所以我沒有錯。

就在這樣的資訊陷阱當中,讓每個蠢貨都能在網上找到同伴,以為自己才是正常人……

在茫茫人海中,你能看到這篇內容,說明你對資訊有自己的要求,希望我們都能保持獨立思考,理性評判的角度去審視資訊本身。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異地戀:隔著螢幕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