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872字 閱讀時間約5-8分鐘
一生中,有很多次可能讓我們變好的機會,只要抓住一次就行了 。
在我們比較年輕的時候,有兩個選擇是比較重要的,選大學和擇業。
大多數人都出生在普通的家庭,學習成績一般,沒什麼興趣愛好,當我們在選擇大學和專業的時候,基本是沒什麼人可以幫上忙的。
因為身邊不是和你一樣的同齡人,就是對於這件事沒有成功經驗的父母、老師。
由於認知有限,我們也不知道還應該找誰幫忙,況且沒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所以很多人第一次機會就錯過了。
畢業以後,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優先做跟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
進入社會一兩年的時間後,見識的多了,對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有了一些概念。
在面臨第二次職業選擇時,兩撥人走上了不同的路。大部分人選擇繼續做目前的工作。一小部分人,選擇去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第一種路
最近和很多朋友聊過同一個話題,我問他們:“對於現在的工作,喜歡、不喜歡或不喜歡也不反感?”
大概有70%的人回答——不喜歡也不反感,乍一看好像大家都一樣,沒什麼可說的。但是它對於我們的影響,長期來看不只是將就那麼簡單。
我想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給大家一點啟發。
男子去拜訪一位農夫,到了農夫的院子時,看到農夫的狗四腳伸開躺在院子裡,好像是不太舒服,不停的呻吟和嚎叫。
這個男子問農夫,他的狗是不是得病了。農夫說:“不用理它,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年了”。
男子說:“你有沒有帶它去獸醫那裡看看,到底是什麼問題?”。
農夫說:“沒必要,我知道它怎麼了,不過是太懶了而已”。
男子很疑惑:“那這和它一直叫有什麼關係呢”?
農夫說:“是因為它趴的木板上,恰巧被一根釘子穿透了,釘子尖刺到了它的腿,所以之後每次趴在那裡,都會又吠又叫”。
男子非常驚訝,問:“那它為什麼不挪到別的地方呢”?
農夫說:“可能是因為,那根釘子對它的困擾還不夠大吧”。
這個道理遷移到工作這件事上,就是大家對目前的職業雖然不太滿意,但也談不上反感。
偶爾會被“釘子刺痛兩下”,但也只是抱怨兩句,發發牢騷,不會真的做出什麼實際的行動,去改變現狀。
比較嚴重的問題是,當一個人在做自己不太喜歡的工作時,基本是不願意把太多精力投入在這個上面的,做到60分就可以了。
不願意投入精力去嘗試,就不會有更多的思考、進步和機遇。這樣五年、十年之後,大多數人都已經上有老,下有小了。
這時候在職場面臨的狀況大概是——自身沒有核心競爭力,隨時都有可能被更年輕、更廉價的勞動力替代,房貸、車貸、小孩上學讓我們不能失去這份工作。
或許是因為大家害怕付不起賬單,害怕沒有足夠的錢,害怕重新開始。所以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希望穩妥的賺錢,能夠應付自己日常的支出。
很多人明知道自己的工作沒什麼樂趣可言,做起來並不快樂,賺的也不多。但好像總有什麼東西逼著他起床去工作,就是對錢的恐懼。
一份短期看起來穩定的工作,可能就是讓我們後半生不能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種路
另一部分人,選擇去尋找自己喜歡的事,他們的成長路徑大概是這樣的。
經過一年、兩年的嘗試、反饋,雖然很費勁,過程也很痛苦,但還是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兒。他們選擇犧牲短期內的利益,降低收入去做讓自己快樂、順便還能賺點錢的事。
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歡做一件事,所以就算不掙錢也樂意一直做下去,能接受日拱一卒的進步,每天腦子裡想的都是怎麼把這件事做好。
前一段時間因為個人需要,我總結過5個某領域專家的成長經歷,發現他們身上有4個共同點:
1.熱愛自己正在做的事。
2.投入時間至少五年以上。
3.持續學習+實踐+總結,不斷突破現有舒適圈。
4.在不斷嘗試中,遇到了很多優秀的人和轉折性的機遇。
所以你會發現,做一件事成功的機率,與嘗試的次數和質量是呈正相關的。當你嘗試的次數足夠多、質量變得越來越好時,那麼好事情一定會發生。
當你堅持做一件事五年、十年之後,想在自己的領域不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專家都很難。如果不是因為喜歡,誰又能五年、十年看不到結果,還能堅持做下去呢?
我一直認為,人之所以願意活著,是因為他覺得世界上,還有對自己比較有意義、比較喜歡的人和事。
每天能和自己喜歡的人相處、做自己喜歡的事,應該是很多人的理想狀態,因為這樣會讓我們感到快樂、舒適,這不就是活著的意義嗎?
大部分人的一生中,都要花掉六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花在哪都是花,為什麼不選擇去做自己喜歡、又能賺錢,甚至賺更多錢的事呢?
我想,我們都應該靜下來思考兩個問題:
1.促使我們起床去工作的原因,是害怕付不起賬單嗎?
2.更努力做這份工作,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嗎?
很遺憾,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甚至是害怕知道真相,不敢思考,就出門繼續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