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裡說,如果我們想增強自控力,就要考慮如何支撐住最疲憊的自己,而不是指望最理想的自己突然出現來拯救生活。
我的考研經歷很形象的說明了這點,一個月下來記錄自己的學習時間,學習八小時以上的有六天,但是學習六小時以下的超過十天,最後平均下來,我的學習能力是7h/每天。(一週休息一天的情況下)
這還是我每天奔著學8h以上得到的結果。
我們總是誤以為自己最好的狀態是成自己的真實能力,但實際上錯誤的預估帶來的大機率是對自己的失望。
這不是我們的能力問題,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出了錯。
我作為一個出大學校門不久的學生,十幾年來經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考試,現在才後知後覺的發現,決定我的成績的不是某一天的努力程度,而是我好壞狀態的零零總總推演出的結果。
狀態好就是俗稱的打雞血,連續學習多少小時不覺得累,狀態差就是什麼都不想聽,也聽不進去。
過去這些年我一直追求的努力,是將雞血灑滿每一天,我希望自己每一天都是熱血沸騰、狀態飽滿的迎接每一件事情。
可是打擊和挫敗總是不斷來臨時,我會苛責自己,你為什麼不能更努力一點,再做好一點?
《自控力》的這段話讓我今天終於可以回答自己這個問題:不要期冀每天都是理想的自己,你更應該學習的,是如何支撐住疲憊的自己,而不是責怪自己為什麼這麼疲憊。
指責自己並不能增強自律力,相反,罪惡感會讓人用放縱來躲避這種罪惡感。
昨天晚上,我一個不小心為了堅持更新簡書日更,熬夜到了十二點半,違背了我給自己設立的十二點前睡的原則。
“怎麼辦,我又沒有做到。”關閉手機時我這麼想。
很快我又想到了熬夜的種種危害,我感覺到我的免疫力在下降、面板正在冒出痘痘、明天起床精神必然萎靡。
越這麼想,越悔恨,越睡不著,這種罪惡感讓我又打開了手機……
今早起床,果不其然狀態低迷,伴隨的是“大半個早上又沒有了”的新一輪罪惡感。
還有兩節英語課,天哪,我怎麼給自己約了兩節,我明明一天只上一節的啊!
取消了一節後,我又開始糾結另一節課要不要取消,畢竟我的眼皮已經像貼了膠水一樣困得睜不開。
內心天人交戰,我最終還是上了一節課,事實上見到老師的第一瞬間,我的上課模式就自動開啟了。儘管晚睡帶來的後遺症讓我腦筋不太靈敏,但是人被丟到特定環境,會自然的表現出恰當的狀態。
我突然發現,自己身上有了一點那種叫做“自律”的覺悟——狀態最低處,也完成規定的最低任務。
大大小小的經歷都告訴我自律的重要性,一次一次的摸索和實踐才讓我相信,自律不需要惡狠狠的拔掉自己懶惰的根莖,只需要在狀態最不好的時候,灌輸給自己做一點點小事的動力。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說過:
我對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興含混的事物沒有信心;
我相信緩慢、平和、細水長流的力量,踏實,冷靜。
我們不要幻想著一覺醒來自己會脫胎換骨,只需要支撐住最疲憊的自己,在細水長流的堅持中,默不作聲的碼出自己的作品集,將想要保持的行為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
慢慢的,我們會越來越看重自己對自己的承諾,對自己負責,成為別人眼中“自律”、“踏實”、“勤勉”的人,而這一切,都源於今天你願意再多支撐一會,上完那節英語課、打出文章的第一個字。
文|阿婉
圖|《friends》
———————— END—————————
不無腦追熱點,寫靜水流深的生活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