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人們會逐漸改變行為,其原因就是他們知道自己現在能做什麼,經過哪些調整,能夠改進些什麼,未來自己有可能能做些什麼。
瞭解自己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然而這個門檻卻把太多人擋在了門外。
準確瞭解自我能力(即瞭解自我)的前提是,你能夠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這些評價往往來自於你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們給你的一些反饋。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有些人會給出真實的反饋,另一些人則會為了不給自己惹麻煩而給你一些較為模糊、或是過於虛假的肯定。
人際關係中最複雜的莫過於支撐人們表現背後的深層原因。
任何一點負面情緒都有可能會使一個人表現出莫名或是怪異的舉動。比方說父母有時會把孩子當作發洩的物件去指責、辱罵,同樣的行為,也會發生在老闆和下屬的日常溝通中。
嚴格來說,你既然為此感到後悔了,是不是就意味著你下一次不會這麼做了呢?然而事實並不如你我所想,人們就是擅長、也習慣於做這些反覆令他們後悔的事情,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
情緒影響著人們的行為,使人們變得無法自控,而這些過激的行為又將直接影響人們的人際關係。
試著問問自己,你真的認為你身邊的每個人都會當著你的面給你一個真實的評價嗎?你能確定這一點嗎?
這其中的含義是,如果你總是無法合理釋放自己的情緒,而是選擇對他人發洩情緒,那麼就意味著你無法接受觸發你負面情緒的那些事件的發生,那麼也表明你是一個不擅長接受現實的人。
如果你身邊的人能夠看透這一點,那麼他們就不會在你面前展現真實的自己,更不會給你真實的反饋,相反,為了讓你保持情緒穩定,別人甚至會不惜對你說一些假話,以此來確保你不會因為他們說了真話而感到不悅。
這就是情緒所引發的有關人際關係影響的一些基礎邏輯。
為什麼要說這些呢?想要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你就必須要透過他人對你的反饋及評價來觀察自己的表現及行為,以此來進行自省。
可如果他人給你的反饋讓你持續感覺良好,那麼你必然會認定自己很完美,沒什麼需要調整和反省的。
如果真是這樣,那你的麻煩就大了。很有可能你在他人面前展現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你,而是你希望成為的那個你,也就是心理學上的“理想自我”。
別人給出良好反饋的那個物件,就是你呈現在他們面前的虛假人設,而並非是常規狀態下的你。事實上,除了透過觀察他人對你的評價與反饋之外,你最需要關注的是自我評價。
也許他人未必瞭解真實的你,因為你也未必能夠向他人展現真實的自己。可是瞭解真實的自己,給自己一個真實的評價,卻是人們需要做到的一件事,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我理解的完美就是你把你能力範圍內能做到的事儘可能做到,而不是去做那些你做不到卻硬要強迫自己表現給他人看的事情。
大部分人理解的完美都傾向於後者,就是極力去逞強做那些自己能力範圍內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而做不到,就沒辦法呈現出那部分“理想自我”,因此他們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於是開始試圖抓住一切機會去證明自己有能力呈現“理想自我”。
但這些對他們個人而言,卻是不真實的。不真實,就談不上完美。按照常規表現,你能做得到,並且付出努力去做到這些事情,最終沒有任何遺憾,這就是完美。
因此,別去過度解讀完美,你就會離完美越來越近。
記住,完美是你做到了原本就能做到的事情,意味著“剛剛好”,而不是平時做不到,在外人面前卻突然就能超常發揮的行為表現。
實際上,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真實行為表現的基礎上做到“完美”,只要你不去追求在他們面前展現超常發揮的“理想自我”,你就不會掉進完美神話的陷阱裡。
而完美只不過是你做了一些本該去做、且在你能力範圍內也能夠做到的事情而已。
將自己原本的能力展現出來,就是完美的呈現。相反,如果你經常去糾結如何做到那些你平常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你就勢必會給自己帶來重壓。有壓力才會產生負面情緒,壓力越大,你積壓在內心的情緒點就越多,而這些情緒就像是被困住的洪水猛獸,它要麼會侵吞你的健康、要麼就會被你釋放出來去傷害他人。
所以瞭解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所在,你就會逐漸瞭解自己在常規狀態下能做到的事情,不給自己過度施壓、不去謀劃如何過度表現自己原本不具備的能力、不去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而傷神。
同時,還要注意的另一方面,就是使自己原本具備的能力、擅長的本領得到自己的重視和發揮,而不是一直去盯著自己做不到的事,你的能力被用到的頻次越高,你就越會增強自信,這時,你的自我評估系統才會正常運轉。
那麼這時候你就不會像開篇提到的“只關注他人對你的評價”,你會更注重自我意識、自我反饋。也就是說,只要你的能力得到了正常發揮,你就不會因為不自信,而把他人評價看得過於重要,從而忽視了自己真實的樣子。
在複雜的人際交往中,人們總是希望為自己爭取人脈、資源及他人的認可,而為了追求這些東西,常常把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拋到一邊,一心想著能在他人面前做些什麼,以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正面反饋。
但是他們在這條路上走得太遠,早就忽視了自己原本的優勢、能力、及不足之處了。
總結一下:當你能夠拿出真實表現的時候,他人給你的評價自然也是真實的。這時,你才能瞭解到他人是如何看待你的,而不是費盡心力把超常發揮的一面呈現給他人,這樣做,換來的評價也稱不上是對你的,它只是對你的某個側面的評價而已,不足以採信。
對人際關係的評估、以及對自己行為的審視,有時的確要取決於他人的評價,但是要知道他人評價是否真實也要取決於你的表現是否代表著真實的你。因此除了他人評價之外,你還要關注自我評價。而想要了解真實的自己,就要關注真正的自己的行為表現,以及自己真實的能力。
完美的表現在於你原本就能做到,即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正常發揮。過去人們都將完美解讀為毫無瑕疵,這其實本身就是一種誤解。否則完美就是一個永遠無法企及的遙遠的夢想。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只是希望獲得一個完美的評價才會寄希望於超常發揮的表現而已,但這卻不在他們原本的能力範圍內。所以總是想要完成一件你根本沒有能力做到的事,這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而不是追求完美。
當你持續強迫自己為了獲得超高的他人評價而去做或不做什麼的時候,這其實是違背了你真實意願的行為,這樣做無疑只會讓你給自己施加過重的壓力,而在重壓之下,人必然會產生負面情緒。
讓自己原本的能力得到正常發揮、對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別太執著,你就不會因為追求不切實際的東西(求而不得)而感到壓力、不被理解及其他負面情緒。
瞭解自己真實的能力,有助於你自我審視、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評價,同時你也能夠坦然展示真實的自己,並得到他人真實的評價,這樣才能給自己打造一個健康的人際關係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