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社會學家說過,所有的親緣關係,看似可靠穩固,可實際上卻像是一個紙盒屋一般,一吹即破。
一個家庭之中,你跟父母之間的關係,你跟妻兒之間的關係,你跟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就是與你相關的至親的血緣關係。
對於這些關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無比看重的。因為在中國人的眼中,自家的人不管怎樣,都是無法擺脫的血緣親情存在。
所以,無論家裡人對我們的態度如何,我們一般都會以“情”相待,絕對不會做出無情無義之事。
在古代,先人們稱這種情況為“道德倫理”。一國之道德倫理,便是忠君愛國,而一家之道德倫理,便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可是,隨著物質化社會的逐漸發展,人的物質慾望也被極大地激發了出來。而且,當物質慾望壓過了精神慾望時,血緣親情也就會受到影響。
現在的一部分人,他們對兄弟姐妹的態度變了,對親戚的態度變了,就連對待至親之父母,他們的態度也變了。
而有某些專家指出,當家庭之血緣關係逐漸變淡時,中國社會的人情關係也會發生巨大的轉變。
也許,這就是當下的一種趨勢。
從60歲那年開始,兒女對你的態度,會發生轉變01
鄉下的楊伯,今年已經65歲了,他退休已經有五年的時間了。在這五年的時間裡面,他發現了孩子們態度的不對勁。
在楊伯60歲退休那年,孩子們便跟他說,父親和母親都操勞了一輩子了,晚年的生活都由他們三兄弟來負責。
楊伯聽到孩子們的心意之後,其實特別開心。在他看來,自己含辛茹苦將孩子們養大,就是需要孩子們來報恩的。
剛開始的時候,大兒子每個月都給楊伯四千元的生活費,二兒子負責楊伯的衣食住行,而三兒子也每個月給父母三千元。
所以,楊伯也經常在親戚面前誇獎這三個兒子,說有他們,是他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可是,去到第三年的時候,楊伯突然發現,孩子們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尤其是大兒子,一直以來都是給四千塊的,現在居然降到了一千塊。
這個時候,楊伯便問兒子,是不是生活壓力變大了,如果變大了,可以不用給。因為自己的養老金足夠了。
可是,孩子們還是不敢說出這番話,只是搖了搖頭,很不情願地將錢與物的供給提回到之前的水平。
02
這種將條件提回到之前水平的情況,也就持續了半年左右。而在半年之後,大兒子就直接跟父親說,不想再給錢了,因為他感覺膩了,也受不了了。
當大哥說出了這番話之後,二兒子和三兒子也紛紛表態,還是希望父母能夠自己養自己,反正他們的養老金也足夠。
楊伯很疑惑,為何孩子們會說出如此“不孝”的話呢?所以,他那時候就很生氣,便說了孩子們幾句。
因為這三個兒子,都跟楊大伯住在同一棟樓裡面。而且,這三個兒子都有自己的家庭了。所以,他們也就不想再被“楊伯”的晚年生活所束縛。
後來,楊伯自己也感覺到,孩子們也許是壓力太大了,也有可能是親子之間出現了一定的矛盾。
如此,楊大伯也就看透了,不再跟孩子們計較,而是和他們說,每個月想給錢就給,不給就算了,自己也不強求。
當楊大伯這番話一出,孩子們以往每個月按時給錢的規則習慣也就變了。
後來,當親戚問楊伯,孩子們是否一直都這麼孝順的時候,楊伯也支支吾吾,絲毫沒有說什麼。
03
從楊伯的經歷中,我們能發現,一旦人退休之後,他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會逐步發生變化。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曾有人在農村地區做過這麼一個實驗,他們發現,親情改變的背後,往往是物質的變化,以及雙方獲益不平衡的變化,從而引起人心人性的變化。
當楊大伯剛退休的時候,也許楊伯和孩子們之間沒有任何大的利益矛盾。因為在退休之間,一直都是父母幫助孩子,而不是孩子回饋父母。
而一旦父母退休了,這樣的情況就會發生轉變。如果孩子有大把的錢,那幾千塊還不是什麼問題。
可像楊伯的兒子們,平均月薪也就只有一萬左右,既要負責家庭的開銷,又要養活孩子(還有二胎),還要照顧老人。
這麼,他們的壓力也就會達到一個極點的水平。
面對這樣的情況,年輕一輩堅持一段時間,那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壓力。可是,如果他們一直堅持,就有可能吃不消。
很多父母就認為,孩子孝敬父母,甚至把錢交給父母,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其實,話是不能這麼說的。因為父母有父母的日子要過,孩子有孩子的家庭要養活,錢財和親情,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平衡的。
所以說,孩子對父母態度的轉變,其緣由既是環境壓力,又是金錢利益。可說到底,還是親情和物質的不平衡,所產生出如此結果。
孩子,不妨體諒父母,而父母,不妨體諒孩子。只有雙方都能相互尊重,家庭的矛盾才會逐漸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