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去輔佐楚國的路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孔子被陳國施以計謀,使得孔子在蔡國圍困飢餓數日。這時候,子路說,君子也有要窮成這樣的嗎?孔子彈琴,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也就是說,君子就算是在這種窮困的環境下,自己也能夠安然自守,自己仍然可以悠然地做自己的事情;那麼小人到這種境地,可能就無所不用其極了。
那麼,真正的幸福是像我們看到孔子這種所呈現的,這是一種狀態嗎?
溺水性人格讓我們生活的喘不過氣
什麼是溺水性人格,通俗一點來講,他們的認知世界裡,彷彿總是有一道枷鎖。每到一個環節就有被枷鎖束縛。舉個例子來講:我們高中學生時代學習壓力很大,父母或者身邊的人告訴我們,上了大學就好了,就會輕鬆了;我們上了大學,就會有人告訴我們,大學多拿幾個學位到社會好就業;我們工作了,又有人說,社會上多做多聽多學,不然總是被人欺負升不了職……如此往復,可能,有一天,我們升職了,我們會很快樂,但是,維持不了幾天,(可能壓根沒人會在耳邊說了)。我們又感覺身體有了壓迫感,不是因為外界,因為身體心理可能已經活在了潛水中,適應了這種時時刻刻喘不過來的難受的感覺。
何時才能真正的釋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這彷彿是他對一個人最高境界的最好的評價。這個詞彷彿說明的是一個人的通達。通達的人是能夠感知社會的冷暖,又是有共情力的,不為外物所累。
自己富有不因此嬌縱,自己貧窮依然可以平靜對待自己生活。
那麼,如此看來,真正的幸福不是狀態,更是一種能力了。
研究表明,富有的納稅很低日本人民,幸福指數竟然不是最高的,反而,很低,低於一些經濟能力不是很好的國家。經過調查表明,日本的人民,在富裕的物質生活中,恰恰是這種即刻能讓他們得到的東西,久而久之,瞬時慾望的過度滿足,使他們越來越不習慣於做一些長久的規劃。相反北歐的人民,詢問他們希望的幸福的事,他們往往會說家人平安,快樂在一起之類的簡單而又精神層面的。他們不是物質至上的,嚮往的是精神富足。
把慾望降低,所需閾值降低,幸福指數會增加
我們不要一昧的總是要向外界索取,越是快節奏,我們的潛意識越是浮躁,反而是獲得過程中的快樂失去掉,得到時候的刺激與幸福感也會大打折扣。
所以,任何事,有度還是很重要的。
就像我們吃快餐也是一樣的道理,拿起手機隨手點一點,可以買來一桌子飯菜,可是吃起來總覺得差了那麼一些韻味,和自己辛苦親手做的飯菜總是少了很多感情。
把複雜的生活做做減法
記得小時候,自己特別想要電子琴。等到自己過生日那天,媽媽真的買了一把小電子琴,當時自己開心的好幾天沒有睡著覺,睡覺也要抱著那把琴。從前的車馬真的很慢,慢的物質生活簡單卻是很充足很快樂。
越來越發現,慢慢物質生活富足之後,新鮮感和興奮感也越來越浮躁和敷衍。比如,自己在淘寶上買到了喜歡的衣服,。等物流發貨回來,可能只穿了一次,就再也沒有之前的稀罕勁頭了。越是如此,越是想去購買,想時時刻刻地得到短暫的興奮的刺激。
我們真的應該對自己的內心去做做減法了,把自己的追求要去剔除一部分雜亂的,慢慢地讓自己追求精簡。節奏放慢,多去感受生活的細節和體會精神層面的喜悅和精緻之處。
注意平衡當下與未來
一個小測試:
有四種麵包選擇其一:
第一種:口味誘人,但是標準的垃圾食品
第二種:口味很差,但富有營養
第三種:既不好吃也不健康
第四種:既好吃又健康
選擇第幾種是幸福心理的呢?答案是第四種。
第一種是及時行樂心理。這種心理不顧及後期的生活變化,一昧遵循短暫的快樂。
第二種,像極了我前邊講到的潛水人格,他們生活的狀態彷彿沒有暢快淋漓的時候,而是大部分都在壓迫中度過。
第三種,簡直就是怨婦的原型,他們無法從生活中獲得快樂。
第四種,是健康的幸福心理。既能享受當下,又能放眼未來,很坦然地接受著周圍的事物變化發展。
幸福是一種能力,擁有了這種能力,在富貴中不以物喜不炫耀聲張,在窮困中,也依然能擁有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心境。希望,我們的生活都是既好吃又健康的。
認真的尋找並且感受真正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