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當你老了會是什麼樣子?”
在完結了第一本《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後,讀書營開啟了第二本書——《人間值得》的閱讀時光。在讀前,領讀官給出了幾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試想90歲的你,你期待自己是什麼樣的狀態? 想要達成90歲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你認為自己此刻需要怎麼做? 試想如果你自己已經90歲,你最想和年輕人或子女晚輩分享什麼? 現階段你的苦惱都有哪些?自己如何化解?初看這個題目,有些無所適從。
或許因為90歲的年齡自己實在遙遠,又或許看過父母被年齡侵蝕的滄桑面容,我並不想去主動觸及。所以對自己年老後的生活,沒有過太多的想象。
但是偶爾,也曾想過退休後的日子,有大大的陽臺,有溫暖的陽光,有滿臺的鮮花,有兒孫繞膝的歡笑。
我想當後輩們提起來的時候,說我是一個溫暖的外婆或奶奶,有看淡世間的淡然,有一笑處之的氣度,也有不干涉子女兒孫的心態,如果他們願意聽一聽老人家的話,那就跟她們多說點;如果並不想聽,那麼就讓他們去經歷一番風雨也不錯,畢竟太平淡,一帆風順的人生,也留不下什麼痕跡。他們願意嘗試就好。
人生,只要能照亮某個角落就夠了
開篇序言,短短的一句話,讓我對中村恆子奶奶產生了莫名的好感。
每個人自出生開始就被安放在了不同位置,有人含著金湯匙站在食物鏈頂端,有人天生缺陷被狠狠甩在看不見的後面。但是每個人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影響著他周邊的人與世界。
處於頂端的人就像太陽一樣照亮整個世界,處於末尾的人也能像一盞燈光,雖然微弱但是也照亮了一個微小角落,或許那個角落裡就有一隻怕黑的小蟲子,因為這束光能安安穩穩睡個好覺呢。
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人也都有個人的作用,所以盡力去照亮某個角落就夠了。
扔掉一些沒用的包袱,來則歡喜,去則放手
整本書讀起來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平實的語言裡透著對待生活的智慧,有一份看淡萬物後的淡然。文字走在眼前,就像有位老奶奶走在你身邊,慈祥地笑著,聲音不高不低,不疾不徐地跟你念叨一些事。
書的前兩章滲透了一個思想,要保持心靈的清透,知道自己內心的方向在哪裡,那就朝那邊走就好,而且要開開心心地走,不要為了通往這條路上的雜草破壞心情。如果雜草絆住了你的腳步,就平心靜氣下來看看周邊的風景也不錯。收拾收拾心情,再去出發。
如果實在不行,那就來則歡喜,去則放手。或許另一條路上的風景也會不錯。
人間總有值得。
很多人對待幸福的程度,往往透過比較來獲得,相同相仿相境遇的人更是如此。
“她比我過得好,每天去到各個地方旅遊,沒有家務瑣事牽絆”
“她老公比我老公體貼人,人家一到節日又送花,又送禮物,你看看你給我送了什麼,一堆糟心事兒”
“她兒子聽話又懂事,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你看看你哪一樣比得上人家”
......
比得多了,彷彿自己真的深陷在泥淖了,想跳也跳不出來了。
但其實,這些比較毫無意義。
每個人的人生都在不同的時區裡,我不在你的時區看你的風景,你也並不在我的體會我的酸甜苦辣。這些比較反倒像是人生不必要的行囊。
“如果自己沒有喜歡且嚮往的人生,而以別人的人生作為標準,身上揹負的行囊就會越來越沉,只會感覺壓力越來越大。”
幸福本是一種感覺,它是不穩定、不可靠的,甚至很少會持續很長時間。
與其去追求虛無縹緲的幸福度,不如跳出別人價值觀的束縛,認認真真過好自己的當下。
或許你也可以做到來則歡喜,去則放手的坦然。
不心存期待,但對每一件小事都心存感激
書中有一句話這樣說“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我理解為並不是指一個人孤獨的生活,而是作為獨立的個人,擁有獨立的思想,它決定了你生活的價值與態度,每個人都不盡相同。
所以,無論是對於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或是其他人,不把他們對自己的關注與重視,當做理所當然,那麼我們會活的更加輕鬆一些。
因為“如果意識到自己始終是一個人,就不會對別人心存太多的期待。”
迴歸到題目,“你的90歲是在病床上嘆著氣,還是在遠方唱著歌”,我想很多人心裡應該有了答案。
活得透徹些,
也活得淡然些。
人間總有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