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得去的鄉下,回不去的農村
我和我老公都是從大山裡面走出來的孩子,曾經人丁興旺的大山。
因為疫情影響,趕在還沒有被村裡喊“滾”的時候回去看看家裡的老人-老公的大伯,路上記得和老公聊起,大伯今年68歲,是一名具有50多年經驗的老木匠、也是50多年的殺豬匠。
折騰了一早上之後終於在中午12點半趕到大伯家,由於一直沒有聯絡上,到的時候大門緊閉。
沒法進門就只能先欣賞下風景:
近兩年老家的變化很大,屋後是大山、農地;房前已經由原來的農田變為大魚塘,那口井老公說有幾百年了,他們都是喝這井水長大的,幾輩人都沒見它幹過。
換個角度,魚塘據說是對面表孃家挖的。
坐了一會一位70多歲的表叔過來告訴我們,大伯去lxx家幹活去了,68歲在周邊院子裡是最年輕的,對,你沒看錯,最年輕!理所當然也就成了周邊臨時工工人的首選。村子裡面這樣的情況太常見了,很多70、80歲的老人在家帶著孫子,照顧著他們更老的老一輩,這裡是有名的長壽鄉,90歲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當孫子能上學以後,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就又會把孩子接到身邊照顧,村裡只剩下老人和老人。
這並不是在指責什麼,這也都是現實。
這邊土地本身貧瘠,加上地形高差,單靠農業根本無法養活一大家人以及給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慢慢的,這裡的年輕人拼了命的逃離、原來的學校漸漸被合併,到現在村裡的小學只有幾十個學生,一二年級合併開班上課。就這樣,大家拼了命的逃離,老公說兒時的熱鬧早就不見了。
常常聽見說養兒防老,現在已經不是農業時代,這句話也慢慢的失去意義。兒子們一個一個長大成家、女兒們一個一個長大外嫁,老人們不願給孩子任何負擔,都選擇在老家待著,自己養雞養鴨養豬,自給自足。
老人們所期盼的孩子能在春節的時候回家團圓,因為疫情,可能遠在他鄉的孩子和孫子們大多都無法歸家,不知道家裡的老人對著老人,還能不能揚起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