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大歲數就算到了晚年?姥姥以為六十歲左右就應該是開始晚年了。儘管什麼專家說現代六十歲只能算中年,那你六十歲時跟四十歲的人比比試試,體力、耐力、記憶力、應激反應、身體肌能的各項指標等等,有一項能比過人家算我輸。不服老的心態可以有,而正視自己正在老去的心態更應該有,不然只會讓晚年更多的悲催。 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與同齡人相比我的身體算很好的了,沒有老年人常見的“三高”等基礎病,一年感冒都很少有。但是會有摔倒就致傷、腰腿病復發、神經官能症引起的各種不適等等頻頻的帶來不便和困擾。因而我認為老了便是老了,就算你是鋼鐵煉成的,磨損了六十年那也離報廢差不了多遠,充什麼英雄好漢吶?不如正視現實,規劃規劃一下自己的桑榆晚景。 也許是長期一個人生活的緣故,我對時下大媽們關注的如何優雅老去沒興趣,與其折騰自己去閃瞎別人的眼睛,我更想怎麼折騰能讓自己有尊嚴的老去。記得剛退休那會兒,智慧手機幾乎就是擺設,網上訂票、購物等以前是秘書代勞,退休了讓女兒代勞。一次外孫女在長沙半晚上發燒,想上醫院卻不會叫網約車,生生的把朋友凌晨叫了過來開車送我們去醫院。那時感覺自己如白痴,坐個公交車都經常弄反方向。如此幾番下來內心徹底崩潰,再老點該怎麼辦呢?難不成真要指望女兒或者其他人過活?於姥姥而言這是最不想做的。於是開始認真思考如何獨立的面對晚年,如何有尊嚴的活著。由此,有了現在能應付自如的自己。 我們這樣的新老年人首先要摒棄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且不說兒女孝不孝順,而是現實也無法解決中國這一世紀難題,一對獨生子女夫婦能照顧四個甚至更多老人?與其心存幻想不如面對現實,與其每天在期盼子女的關愛中慼慼然,在希望與失望中反覆糾結,不如放開捆綁親情的繩索,自己先安頓好自己、愛自己,讓大家各自安好。二是生活技能要與世俱進。其實與父輩們相比我們也算是老在了好時代,科技發展與社會文明都在與時俱進,玩轉一臺手機就能解決很多生活上的問題。如姥姥我前不久椎間盤突出復發突然就臥床難起,故而用手機訂了個鐘點工來做家務,然後網上掛了個號約了個車讓鐘點工陪著去了醫院;再訂了個養生理療的上門做艾灸;再之什麼叫餐送水買菜都是小意思,不用麻煩任何人很輕鬆的解決了問題。所以該學的東西一定要學會,學會了的東西一定要用好。三是斷舍離,精神上斷掉依賴別人的念頭,生活上舍離無關緊要的東西和社交,讓生活儘量簡單一點,自我一點。年輕時追遂名利那是理想,年老了還放不下名利那是臆想。可以去做喜歡做的事,但不要是為了名利而老驥伏櫪,傷力又傷神,一不小心心梗腦梗便成了烈士,不划算的。中華五千年曆朝歷代能讓人記住的皇帝有幾個?文人有幾個?既然留名青史基本無望還費那些老神幹啥?還有物質的東西沒有不行多了是負累,姥姥現在嫌房子太大了搞衛生太累,請人來做又太費,故而折騰著換了個小房子。反正去養老院的時候只能帶幾件衣服,去火葬場的時只能穿幾件衣服,所以真沒必要為錢拼老命。讓精神空一點,離世俗遠一點,讓慾望少一點,我就活成了我。四是如果條件可以的話越老越要選擇住在城市,世外桃源、山野田園只適合偶爾度個消遣,畢竟生活、醫療都十分不便利。況且現在的世外桃源、山野田園大多風光依舊,純樸不再,一樣的商業氣息與算計。既然到那裡也是看個寂寞,還不如呆在城市裡享受都市生活的便利。 今天看到一篇寫老人晚景淒涼的文章,而前不久也有一個熟識的同齡人猝死在家中幾日才被人知曉,難免物傷其類心生慼慼,有些小感概。生老病死人生四帖,沒有誰能回頭,但如何走向暮年還是有機會自我選擇的。不期待,不等待,不依賴,不慌張,有計劃有步驟的去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不一定能有夕陽紅但至少不會太悲涼。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