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代人,他們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稀裡糊塗地就“成功”了。
曾經讀過幾天書、識得幾個字,肚子裡稍微有點“墨水”的,不論當年走的那條路,堅持過來的,也多少有些成就;
手裡有點本錢的,跟著別人炒炒股、炒炒房,就掙到了別人一輩子都難掙到的財富;
就算是沒有讀過書、一個大字不識的、也沒什麼本錢的人,開不了工廠,去人工廠門口開個包子鋪也能掙到錢。
再不濟,去撿撿垃圾、收收破爛也能成功緻富。
他們成功了,所以他們覺得自己當初的那一套都是對的、有用的。
而那些沒有獲得成功的人,也會覺得這些人成功的方法是可以複製的、可以照搬的。
以至於當他們有了下一代,便會督促自己的孩子去走那些人的路,他們過於迷信個人努力的力量,覺得環境和選擇不那麼重要。
他們往往會認為,如果你行不通、做不好,那就是你不夠勤奮、不夠努力。
他們會訓斥自己的孩子:別人都能做得很好,為什麼你就不行呢?就是因為你的懶和不上進!
實際上,堅持或被堅持“996”的我們其實都是很努力的,只不過咱們面對的時代早已不同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面對著父母們這樣的態度,我只知道我們的上一輩父母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這些問題。
(1)盲目崇拜學歷和文憑
我的一個叔叔,當時是我們那裡遠近聞名的唯一的“大學生”,可想而知,我的祖父他們對他抱有很高期望的。
然而後來的一些事情讓他成了一個“笑話”。
他的路走得很坎坷,到現在還是一事無成,為了維持生計,什麼樣的“低端”苦力活都做過。
這讓他成了我老家那些孩子的反面教材。
如果單從邏輯上來講,有這樣一個例子在前面,他們應該更相信“讀書無用論”才是。
其實不然!
他們一樣在督促自己的孩子多讀書,他們仍然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仍然覺得學歷就等於知識,知識就等於能力,仍然覺得你混不好就是你沒有真正努力讀書的結果!
然後,孩子們繼續在他們的期望和失望中苦苦掙扎。
(2)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好
我不知道“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但作為一個80後,我自己是有深刻體會的。
“你看某某某,飯都吃不飽,成績卻那麼好!我天天給你好吃好喝的……”
“你看某某某,就讀了個初中,現在車都好幾臺了,你一個大學生,現在……”
這樣的話,從我上小學到現在兒子都快上學了都常常回蕩在耳邊,就連我那三歲不到的兒子,也常常被批評:“你看某某某,人家才兩歲,就會背詩了,你天天就知道瞎胡鬧!”
然後我也連帶著被批評:“你看你,30多歲的人了,什麼事都做不好!不好好教你兒子,他會跟你一樣沒出息……”
說實話,我活了30多歲,到現在都沒弄明白,父母常掛在嘴邊的這樣的話有什麼積極作用。
我只知道有人為此痛苦不堪,有人為此假裝堅強,也有人為此自暴自棄。
(3)認為心理問題都是矯情
“如果天天餓肚子,你看他還想不開不?”
是啊,多簡單的道理!食不果腹的時候,哪還會想些亂七八糟的!
拜託!現在的時代不同了好嗎?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環境也會造成不同的問題,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是時代的產物好嗎?
成年人都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鬱鬱寡歡,現在的孩子們一點也不輕鬆好嗎?是他們沒有自我疏導的能力,而不是他們或者他們的父母們矯情。
看看我們這代人、我們的這一代孩子所面對的現實吧:
曾經的“做題專家”長大了,也在潛移默化地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出“答題機器”;一邊相互攀比,一邊抱怨教育“內卷”化;一邊承受著壓力帶來的煩惱和煎熬,一邊又覺得孩子內心不強壯跟我們無關。
都知道“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我們仍然把孩子逼向某座獨木橋,都知道“行行出狀元”,卻仍然覺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這或許沒有太大的問題,關鍵是我們好像都很擅長“田忌賽馬”,非要拿自己和自己孩子的“下等馬”來跟人家的“上等馬”作比較。
最後,比來比去,積極作用倒是沒見多少,孩子們變得自卑了,也就變得平庸了,變得平庸了,心態就變得不正常了。
可以說,孩子依然在走我們的老路,可這條老路也遠沒以前那麼平坦了,即便他走過來了,迎來的也可能不是他們想要的“勝利”。
我想,作為父母或者作為爺爺奶奶,這應該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吧?
無論如何,我們都該明白: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有點知識就能致富的時代,也不是有點魄力就能發達的時代,更不是有了物質就能獲得幸福的時代。
我無意指責任何人,更無資格指責我們的老一輩。
在我們看來,他們是光榮而偉大的一代,也是值得每個人尊重的一代。
只是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認知侷限,年輕一代的人面對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生存法則或許也需要更新換代。
對現在的年輕人和小孩來說,已經錯過了適合某種套路的年代,讓他們完全遵從之前的那套法則,只會把他們逼向痛苦的深淵。
至於什麼樣的生存法則適合現代的年輕人,我可能更趨向於相信“存在即合理”原則,或許正在被您吐槽和抱怨的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最適合他們的生存法則。
所以,少一些埋怨好嗎?沒人想要很平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