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學系教授、美學家張世英這樣定義人生的層次:“人生有四中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說來慚愧,本人正處於人生境界的最底層,也就是美學家張世英定義的欲求境界。這個境界其實和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論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上是一致的,畢竟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處於社會底層,我們需求的無非就是吃好、穿暖、住好,甚至能夠有低一點的彩禮,娶上一個媳婦,除了傳宗接代以外,至少解決慾求不滿,防止不法事發生。稍微欲求高一點,就是普通人追求的有學可上、有病可醫,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所以,很多人一生碌碌無為,追求的無非是欲求境界而已,由於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家訓以及倫理道德的影響,絕大多數普通人還是具有道德底線的,一般情況下會成為順民。可是由於受知識結構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現在的人很少像古人一樣出現道德引領潮流,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活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
因此,絕大數人為了欲求而奔波,更別說什麼求知慾和道德欲了,而審美就成了天方夜譚。所以,和古人比起來,現代的大多數人沒有了骨氣,而與古人追求品茗焚香的美的享受比起來,我們由於匆忙將就,也就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美了,也就沒有創造美的機會了。
成家立業以後,很多成年人都走上了欲求的道路,正如司馬遷所說的那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有些人為了那欲求,一輩子汲汲營營,只為手中的權力,最終卻被蓋上貪汙腐敗的帽子;有些人為了讓生活更美好點,過的人不人,鬼不鬼,活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模樣;有些人用一輩子的努力,卻也無法和別人一出生的起點想比較,最終面朝黃土背朝天,碌碌無為一輩子;有些人為了欲求,情人滿天飛,最終導致妻離子散,家庭支離破碎……
然而最讓我震驚的是,我們成年以後,很多人都會沉溺於安逸的環境,對求知卻失去了動力。我們現在很多80後90後00後其實都是分數論下的產物,所以在高中以前都保持了極其高的求知慾,因為我們要考大學。因此,這個時候的人才是人生求知境界的黃金階段,似乎那個時候的普通人也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拿我舉個例子,我現在感覺以前學過的知識都忘記了,一點不落地歸還給了課本,而我現在已經失去學習的興趣了,更別說什麼探索奧妙,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望了。
我現在每天週一至週五工作八個小時,也就是所謂的“窮穩定”,早已經沒有了當初求知的慾望了,而是在坐井觀天,呆在了安逸窩裡面刷著抖音,看著微博,做成了一個吃瓜群眾。雖然最近也看了幾本書,比如《中國文化課》《文化苦旅》《修文物的男人》《包法利夫人》《曾國藩家書》《圍爐夜話》《看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基督山伯爵》等幾本作品,以及正在品讀的《詩經》,但不知道是不是我接受能力太差了,總覺我收穫不大,這就更加堅定了我不想獲取新的知識了。
其實說實話,我看似看了幾部文學作品,但是這並不是求知慾。我認為的求知慾應該是勇於面對困難,敢於挑戰未知,願於嘗試新知識。作為一名文科生,我應該積極走出舒適圈,去了解一些自然科學相關的知識,以及一些社科哲學類的知識,或者是相關的歷史知識,而不是一味地沉迷於文學作品中,要不然,我遲早會因為挑食而營養不良的。我作為其中的一個個體,其實我覺得大多數人也和我差不多,做著自己喜歡的做的事情,做著自己拿手的事情,對於未知、困難和新知識,其實還是有一種抗拒的態度的。
就算是考一些資格證,填鴨式的接受一些知識,我覺得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求知境界,畢竟帶著功利目的所獲得的知識並不會長久,就像我們為了考大學一樣,能有多少知識是有用的呢?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我們中華傳統美德,她滋養了絕大多數文化人都是非常符合這幾項三項標準的,除了那幾個臭名昭著的文人以外。但是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轉變,再加之深受歐美利己主義的影響,我們很多人的觀念都與中華傳統文化所倡導的美德相去甚遠,甚至有時候格格不入,而且更有甚者,不但不尊崇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還帶頭肆意破壞美德,更別說什麼追求道德的人生境界了!
現在社會竟然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老人摔倒沒有人願意上去扶一把,害怕引火上身反被訛詐。”這種病態的社會現象已經在肆意地摧毀著我們傳統美德,他們為了那金錢慾望,不惜昧著良心說假話,甚至去汙衊他人,只為獲取相應的金錢賠償。可見,絕大多數人並不高階,他們追求的無非是物質欲,而並非是什麼精神領域的美德了。
儒家提倡的君子標準,其實就是君子為人處世要有“大德”。《論語.里人》中孔子這樣說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而朱熹對這句話在《四書章句集註》裡面是這樣解釋的:
“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懷土,謂溺其所處之安。懷刑,謂法也。懷惠,謂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
我覺得朱熹這句話解釋的特別棒,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其實一個在欲求,一個在求道德而已。現在的人之所以不講道德,不引領道德,是因為他們追求私慾而已。
所以,真正有文化的人,是負有社會正能量和社會職責的人,他們寬和溫厚,如同冬春溫暖的陽光,靠近他們,便能汲取正能量。所以,文化要求人們講究美德,要求人們負有道德,並且透過身體力行,影響他人,改造社會,移風易俗,讓更多的人深受文化的澆灌,承載大德,引領社會。
其實我們古人是有審美基因的,這種審美基因存在我們的文化血脈裡,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早在幾千年前,他們就懂得利用天地自然,懂得從山林原野中汲取智慧和美,並將其落實在瓷器上、衣服上和園林中,甚至在生活態度裡面也會有,還有一些文化名人感悟天地大美,書寫宇宙自然審美,留給後人品讀。
《幽夢影》:“樓上看山,城頭看雪,舟中看霞,燈前看月,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
簡單的幾個字,就把古人的審美方式交代的清清楚楚。可是現代的我們呢?是怎麼做的呢?韓國一字眉,動刀整容,打玻尿酸。整個人們的審美趣向於病態美,在流量經濟和粉絲經濟的催生下,男人一個又一個變得越來越脂粉氣了,缺少應有的陽剛之氣。
《小幽窗記》:“淨幾明窗,一軸畫,一囊琴,一隻鶴,一頤茶,一爐香,一部法帖,小圓幽徑,幾叢花,幾群鳥,幾區亭,幾拳石,幾池水,幾片閒雲。”
這種簡單的審美,真的是能夠給人在腦海中繪畫出一副美妙的畫卷來。大音至稀,大美至簡。
《菜根譚》:“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我想懂得審美的人才不會生活的太累吧?現代的我們,絕大數人都是在為了所謂的車子、房子、票子、位子奔波著,低頭一直在向前跑,卻忘記了抬頭看看,天空的流雲很美,夜晚的星辰很美。
我想人生境界,起基礎作用的是欲求境界,但是起根本作用的還是道德境界,畢竟道德才會讓我們與家庭一致,與社會有關聯。否則,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那麼他在這個社會也就無法立足,甚至連以前取得的成績也會被抹殺!比如我們熟悉的某網際網路大佬失去道德底線,損害國家利益,損害人民利益!而求知境界其實是我們一生都應該追求的,至於審美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地培養,才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