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總是說,你這個人無論如何還是要選擇結婚的,不結婚你以後老了怎麼辦啊。而如果,當你面臨的是一群七大姑八大姨的時候,轟炸就會來得更加猛烈。而結婚真的是一個女人最好的選擇嗎?
前車之轍後車之鑑,太多已經結了婚後的女性的悲劇遭遇,導致越來越多的女性她們不敢結婚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資料,從2013年開始,我國結婚率逐年下降。2013年為9.9%,2014年為9.6%,2015年為9%,2016年為8.3%,2017年為7.7%,2018年為7.2%。
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離婚率逐年上漲,截止2017年底,我國離婚率已突破40%。
2018年上半年,累計辦理結婚登記539.7萬對,同比減少3.4%,而同期離婚人數已達到193.1萬對,同比增長4.04%。
近些年我國的離婚率一直在攀升,2019年更高達43%,全國登記結婚的共有947.1萬對,離婚的就有415.4萬對。43%這個結果,是2019年離婚對數與結婚對數相除得到的資料,不太準確,因為沒有參考總人數,有些偏高了,但確實能說明問題。
這一連串的數字,讓人歎為觀止。這個時代,女人不結婚不行,結了婚不生孩子不行,生了孩子不帶不行,生了孩子不賺錢不行,怎樣才是好的人生?
現代人越來越恐婚了嗎?
儘管婚姻被證明有諸多好處,但“延遲結婚承諾”的現象仍然越來越普遍。
一、還沒開始就害怕悲劇的發生
研究者發現,很多人恐懼婚姻,是因為在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婚姻破裂的後果。一項針對非婚同居伴侶的研究發現,三分之二(67%)的伴侶表示,他們經常會有對未來可能離婚的恐懼——這是影響了他們的婚姻觀和結婚計劃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且,無論是對於中產階級,還是工薪階層來說都是如此。這種對失敗的恐懼,對婚姻中可能出現的欺騙、背叛、拒絕、離棄的焦慮,都可能和童年時一些沒有被識別和解決的創傷有關(Jamison, 2011)。
有一類人害怕婚姻,是因為在過去的經歷中見證了不好、不吸引人、令人痛苦或麻木的婚姻,這可能是來自於他們的父母,家人或者其他親近的人,他們擔心自己會重演(reenactment)父母的套路(Curtis,1994)。
二、不想承擔責任,無能力承擔責任
近幾年來,“大學生宿舍未婚生子棄養”此類的話題也是屢見不鮮。她們貪圖著性和戀愛帶來的愉悅和快感,完全沒有準備好如何迎接一個新生命,甚至可能沒有準備踏入另一個人生的大門“婚姻”。
“彼得潘綜合症”(Peter Pan Syndrome)是流行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由 Dan Kiley在1984年提出,意為成年人(多指男性)在社會上表現出不成熟、在面對“長大”這件事時會出現非理性恐懼的現象,具體表現包括不負責任、缺乏自信、依賴心強、難以堅持、關係障礙等(Kiley, 1984)。這種沒有責任還要去做無能力承擔的事的人少嗎?不少,最後的後果只能是自食其果。
很多人理解的都是,嗯,結婚了,以後就不自由了。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避婚姻。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的行為。
三、網上太多關於女性結婚生子的悲劇案例
還沒結婚呢,就總想著以後會過得怎麼樣,比如說,以後婆媳關係怎麼樣,以後有了孩子怎麼樣,總之,擔心的太多太多了。其中家暴最為致命,根據婦聯統計,全國2.7億個家庭中,有30%的已婚婦女曾遭受過家暴,這是個龐大而驚人的數字
一個妻子,和丈夫結婚19年,被打了200多次。
丈夫施暴時不擇手段,發脾氣時手上有什麼就用什麼,把她按在臭水溝裡淹她,拳打腳踢,都有。但妻子一直沒有報警,直到最後一次,被打了以後她在床上睡了三天,說要給老公機會,這三天只要有誰問候我一下,我都不會報警。結果包括公公婆婆在內,沒人關心她。
很多家暴案件發生後,親朋好友很多都是勸和不勸離。廣東韶關有個案例,妻子被丈夫長期家暴,5月25日離婚,6月11日丈夫把妻子打死了。死者的妹妹後來告訴我們,在案件發生之前,她和她姐姐的朋友,打110打了4次,值班的警察認為風險不大,沒有去,最終發生了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