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味兒回來了#
年味兒,離不開家鄉情結,離不開媽媽的廚藝,還有那童年的回憶。
如今,用我老孃的話說:“我也是撇了四十奔五十的人了”,隨著年齡增長,就越發的對童年裡記憶的美味兒想念的很。
開筆之前先聊聊我的老孃吧。
母親是1949年7月底生人,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剛好是她過百日,也許有這個原因吧?聽舅舅們說,姥姥姥爺特別寵慣她,因四個兒子就她這麼一個女兒,且又是國慶的大日子裡收穫祝福的人。所以,她不太像她們同齡人一樣(我家祖籍山東,自古以來,重男輕女,男尊女卑),享受著家裡的寵慣。
聽她聊起來,姥爺家裡應該是地主富農的,但是為什麼家庭出身變成了中農,這個要歸功於我那聰明的姥爺,在劃分貧下中富農之前,他就把家產都分給鄰居,鄰居們也得了實惠,解決了生活困難問題,在實際劃分成分的時候,自然就豁免與富農搭邊了。所以我童年的檔案填寫都是中農(今天很多人對這個貧、中、富農不夠理解,相信70年之前的人都懂得這個是什麼概念)。
在這樣一個家庭長大的,相對於那個時代比較叛逆的老孃,聽她自己講,她的童年很少下地裡幹活,比如唱戲了、拉二胡、扭秧歌、做裁縫活兒、做飯等這些細份兒活;誰家嫁娶媳婦作陪了,出頭露面的事兒沒有少幹;聽說還做過紅衛兵搞過串聯,什麼去濰坊,青島,濟南等山東重點城市去搞義演等,甚至跟著父親闖過大西北,走過沙漠,騎過駱駝,吃羊肉吃夠了的人。你想想看,這老太太在那個年代,算是見識過世面的吧?所以論吃喝這個方面,她還是算很講究的。
嫁給我父親的時候,聽說也是有點“飛揚跋扈”,爺爺奶奶們世代都是貧農,所以吃的上飯就不錯了,但是能娶到這麼“高大上”的媳婦,而且做那麼多家裡人的飯菜都很輕鬆,全家人都因為母親燒飯好吃,就算是爛地瓜乾粉面都可以變成甜絲絲兒的飯,家裡都讓她三分,所以老孃在婆婆家也不是受氣的主兒,不過這篇文章,可千萬別讓我家老太太讀了,假如她讀了,我會不會捱揍不好說。這個自然是玩笑話,我其實想跟大家說的核心的就是,老孃,因為在物質生活,情感方面都不是特別匱乏的人,所以對於飲食方面是很有一套巧辦法。
好了,就聊聊我家的特殊年味兒吧:豆沙包子,花生黃豆鹹菜。
要說豆沙包,現在無論是街頭面點小店,還是超市冷凍食品裡,都有很細膩的豆沙餡包,甜糯絲滑,但是吃過後,總覺得少了點味道,跟我小時候吃的味道兒差的太遠了,還是老孃做的好吃呀。
三年了,自從父親去世後,母親就是偶爾到上海我家裡住一段時間,但是大多數時間還是喜歡一個人老家住,本來哥哥準備將老孃接回山東過春節,但是國內疫情臨時變動,上海目前不鼓勵來回走動,老孃也就不得不留在了上海。
雖然她有120個不情願,但既然國家不建議的事,自然不能做,對於她本人來說,心裡還有個梗,一來父親是73歲過世的,二來今年也是她的本命年,且又不能隨她心意,回老家過春節,她現在有時候就像個小孩子,喜歡鬧個小情緒,其實對於老人來說,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閒著,剛好有朋友送來上好的金華紅綿糖,嚐了一口,真的讓我想起來童年太多美好的事情,跟哥哥一起偷紅糖吃,還有偷偷把家裡好吃的紅豆包塞一個在書包裡,給同桌好朋友分享,然後自己咽一口唾液回味一下,那個歲月那個味道都是甜甜的。
我跟母親聊天的時候,激起她老人家的興趣點了,一她可以顯身手 二來有點事忙活起來,她反而很開心了,於是我心心念唸了很久的紅豆包終於可以吃上了。老太太有一竅門,就是如何讓硬硬的紅小豆不費太多時間和煤氣就可以煮酥軟的辦法:一泡,二凍,三燙,四蒸。
她一邊做一邊跟我傳授經驗,就是把紅小豆用冷水泡上一天一夜,等待豆子很飽飽的鼓起來時候,撈出瀝乾水分,然後放到冰箱裡再冰凍幾個小時之後,再次化開放入熱水再過一遍撈出,放在蒸屜裡蒸 ,這樣蒸上20分鐘左右待紅豆有開口爆開之後就看可以關火,然後撈出來晾涼,放入盆中,豆子和紅糖比例大約是10:1比例一邊搓開一遍拌勻就可以,這樣蒸出來的糖豆包,豆子已經酥軟但又有點嚼頭,不像豆沙泥狀無咀嚼感,也不會太甜,那個一口咬下去,滿口都有豆甜香氣 ,吃起來就是三個字:爽爽的!
對了,美味豆沙包,一定要再配上我們當地的花生黃豆鹹菜,這個才是最美味的。老孃還有一個絕活拌鹹菜的秘方,她說,在我們老徐家門裡,就是天天做飯,但是幾十口人的飯菜,做起來太累,於是她就發明了這個辦法,將花椒、八角、生薑、桂皮等各種調味料放在開水裡煮熬,燒開後慢火煨十幾分鍾燉煮出來的大料水,涼透後放入煮好的花生和黃豆裡,再切上一些紅青蘿蔔丁(這個也要用熱水綽一下放涼之後用),大蔥切段,生薑切細絲兒,然後拌在一起放置半個小時後,就可以食用了。
一口甜糯的紅豆包,一口爽脆的鹹菜,香味,年味兒,老孃的笑容都揉在一起。我快樂著您的快樂,你享受著我的快樂,這年味兒是刻進記憶深處的美好......